五项重点工作引领西安全面迈向小康社会(3)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
守护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汉服爱好者在汉长安城遗址公园感受汉文化 张明宇摄
西马寨村的70岁老汉王稳正没想到在自己68岁时和西马寨村做了告别,随着汉长安城遗址区的整体搬迁,王老汉和孩子从遗址区搬了出来,搬迁后他成了遗址区内天禄阁遗址的义务讲解员。
王老汉喜爱历史文化,也爱看书,搬迁后他几乎天天要到天禄阁来,看到有人来参观他就会拿鸡毛掸子指着展板,用最通俗的市井语言讲述这里的历史渊源。现在王老汉盼望着新生活,还在建设中的回迁小区汉都新苑楼间距有多大,广场在哪里,哪个户型最好……他心里都清楚。一年多来,王老汉先后去汉都新苑看了十几回,看着新楼房一天天拔地而起,他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
王老汉只是遗址区内1.5万搬迁群众中的一员。为了切实做好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作,2011年,国家文物局会同陕西省共同成立了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2012年5月,“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作为丝绸之路的历史起点名列其中。
2012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的重大决策,把“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列为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同年8月,通过了《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实施方案》,决定从2012年到2020年分三个阶段推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工作。2014年6月22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工程是一项国家级的民族工程,对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这也是一项城市形象提升工程、民生改善工程和生态绿化工程。通过对遗址区的保护,不仅提升了遗址区的整体面貌、生态质量,也实现了遗址区内群众改善生活环境的迫切愿望。其中仅未央宫遗址保护就使西安市人均绿化面积将增加1平方米以上。”
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曾在参观汉长安城遗址时表示,汉长安城在中国的历史上举足轻重,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国从这里走向世界,世界也从这里向中国走来。我们天天在写的汉字从哪来,汉族哪来,甚至中国现在的版图是从哪里奠定的?这些问题在汉长安城里都能回答,这里是奠定中国基础的地方。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不仅是一项具有国家性和民族性的重大文物保护及民族文化挖掘传承的重要工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西安实践”。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说,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标志着新一轮大遗址保护的规模、展示和体制的创新,也是陕西大遗址保护引领全国、创新中国的重大举措。记者 张佳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