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院成“照相馆”脏内衣变捐赠物 呼吁勿让伪公益成为主流(2)
老年看护中心成“照相馆”
捐赠不匹配说明了中间的组织环节出了问题,至少扶危济困的用意值得肯定,而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人把做公益变成了作秀的情况,让不少受助者寒了心。
段旭辉气愤地向记者讲述,有企业主动联系要参加敬老活动。当天,志愿者们早早就来到了老年看护中心,而该企业却因老板迟迟不露面而暂不开展公益活动。等到10点多老板到了,活动才终于开始。这时企业却示意老人们快些下楼,理由是突然变天,老板觉得冷。可是等老人们下来了,老板却仅和老人们合了个影,便扬长而去。因此有人不无讽刺地说,老年看护中心成了他们的“照相馆”。
陕西省的邱华女士从2004年开始做义工,到目前已有12个年头。她告诉记者,曾经有多家企业在开展公益活动前要求联系好媒体才肯去。“这样的企业把公益当成他们的秀场,只为挂一个‘爱心企业’的名号。”
多家儿童福利院和多名志愿者告诉记者,平日里,儿童福利院、敬老院门可罗雀,无人问津。每逢学雷锋纪念日和重阳节,各个单位、企业、社会团体就会扎堆来到福利院和敬老院里做公益,出现场地不够用和招呼不过来的局面,令老人和孩子们不胜其烦。
献爱心却如“扔垃圾”
邱华向记者讲述,一次,西安市某大学志愿者协会联系自己,称将提供“满满一教室”的物资,叫她快点带人开车去拉。“我看到捐的衣物就一下子伤心了。那一堆东西,和破烂儿一样堆着,脏兮兮的,还有好些是坏的、烂的。”邱华愤愤地说,“我们七八个志愿者分拣了一下午才选出来一部分能用的。有些人不是在捐东西,是处理垃圾衣物。”邱华说。
内蒙古包头心愿公益协会会长孟繁成告诉记者,有一部分“爱心人士”让自己十分恼火。一位“爱心人士”曾经拖来一个大编织袋,扔下后就走了。志愿者们打开后发现,里面都是些用不成的破旧衣物,最令大家无奈的是其中竟然还有脏了没洗的内衣。“献爱心不是扔垃圾,至少应尊重受捐人。”
内蒙古扶贫办综合处副处长高凤仪认为,开展社会公益活动要摆正心态,而且要换位思考,在避免对捐赠对象造成心理伤害的同时,也应尽量为公益组织减少工作负担。王靖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