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历史遗迹 让环境更“亲民”——西安探索古城保护与发展新模式调查
一边是“半沉睡”的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一边是亟待改善城市环境和民生难题。西安市近年实施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八水润西安、秦岭北麓生态保护等重点工程,既保护了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又提升了人居环境。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特区建设:突破群众生计改善“围城”
坐落在西安市西北郊的汉长安城遗址,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遗迹最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但因为多年以来“被动保护、限制发展”,遗址内5万多群众曾长期只能从事传统、低效的农业生产,“围城”内外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要保护好大遗址,必须改变消极被动保护的局面。2012年,西安市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列为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决定在2020年之前,分3个阶段推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工作。
三年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成为集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城市建设、产业培育、民生改善为一体的综合工程。目前已平稳完成申遗区9个村1.5万人1315家企业搬迁,实施文物本体保护展示工程162处。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编制负责人王建新说,遗址区产业结构将深度调整,发展绿色高效的观光农业、传统手工业,让5万多群众突破原先经济难以发展的“围城”。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