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最富的府谷神木两县:庙比学校多(2)
年年村村办庙会 各大剧团忙不停
神木县大柳塔镇前柳塔村一位75岁燕姓老人告诉记者:“其实修庙的花费都是一次性的投资,每年的庙会才是重头戏,我们村每年办一次庙会,整个费用得10万多元,请戏班子、买祭品、招待用吃住,样样都得用钱,原来这里穷,也就办小点,可现在村上生意人多了,每次办庙会集资的钱就多了,经常在外做生意的人一次就拿5、6万出来。”
据神木县文化局一位领导介绍,府谷与神木地区办庙会算是一件大事,从农历正月十五过后,各地区各村就开始筹办庙会,一直到10月才算结束。庙会按照规模分为四类:首先是小庙会,几乎村村都有;其次是中等庙会,遇会须唱戏,据神木县剧团掌握的数字每年唱庙会戏200多台;再次是大庙会,大庙会的庙宇宏大,形成庙群,庙会有固定的时间,规模大,收入也多;最后是特大庙会,历史久远,建筑宏伟,全县以至跨县跨市跨省的群众来朝山赶会。
据调查,庙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靠布施收入,庙会越大布施收入越多,中小型神庙过一次会,须请剧团唱三天戏,开支2万元或5万元不等。据当地知情人透露,神木县訾家河万佛寺每年庙会的投入最少在50万元,还不定期地请一些明星来助阵演唱,这个时候的庙会耗资一般都要超过100万元。
如果按府谷与神木地区每个自然村一处庙宇计算,粗略估计共2500处庙宇,每年举办各类大小庙会约1800余场(多处寺庙每年举办2次以上庙会),每处举办庙会平均耗资5万元,附加大型寺庙群举办特大型庙会耗资,粗略计算总投入在1亿元左右。
寺庙文化投入过6亿 逼近“府、神”民生总投入
记者调查了解到,府谷与神木地区每年民营企业家在重修新建神庙与举办庙会上的投入,已超过6亿元,这是府谷与神木地区当地政府每年投入低保金总额的3倍有余,是府谷县每年民政总投入的6倍有余,是府谷县文化投入的20倍。在当地群众都竭力募捐保民生的同时,该地区的民营企业家们却致力于修庙、建庙,将大把的资金投入寺庙以换取心灵上的慰藉,这种现象发人深省。
“对于企业家建庙修庙的行为,我们也不好干预,毕竟属于个人行为,我们一直保持的是不鼓励也不支持的态度。”府谷县民族宗教局副局长赵福祥这样告诉记者。
对于府谷与神木地区企业家将大把资金投入寺庙建设的现象,神木县教育局孟局长说:“我分析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地区早些年一直处于贫困状态,所以迷信的思想还是很严重。近几年经济形势大好,这些企业家们也开始富裕起来,他们心怀感恩可不知要感恩谁,于是将自己的富裕归结于上天的恩赐,大肆的修庙建庙,希望神灵能庇佑他们一直富裕下去。”
这些来自民间积累的巨额资金,不断流向寺庙建设,值得社会关注、重视和深思。2010年,神木县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关爱民生县”,但是在群众的眼中,似乎并不像称号那样让神木百姓备受鼓舞,不少群众对此仍持质疑态度。记者了解到,2012年全年府谷县对城乡低保金的投入总额为4500万元,为两地寺庙文化投入总额的7.5%;2012年全年神木县对城乡低保金的投入总额为9600万元,为两地寺庙文化投入总额的16%。如果将流向寺庙文化的资金转向为投入这些还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上挣扎的群众上,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抑或用这些资金扶持他们自给自足,相信他们会更加感恩。
健康的寺庙文化,引导人们向善;盲目、变味的寺庙文化,是“偶像”崇拜主义泛滥的表现,更是低级、乏味的“有神论”体现,也是文化愚昧的表现。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建设中,这种现象,不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产生极坏的负面影响,而且严重制约了当地传统文化的延续和继承。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