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最富的府谷神木两县:庙比学校多
寺庙文化,本是民间传统文化的延续,是人民群众表达心理诉求与感恩天地的方式,然而随着榆林经济的快速增长,原本意蕴深长的寺庙文化,也逐渐变了味道。连日来,记者赶赴府谷与神木两县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各村各镇有寺庙 总数为学校10倍
“陕北人什么神都敬,敬神也带有极大的目的性,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敬什么神。”2月19日,府谷县民族宗教局副局长赵福祥对记者说。
赵福祥说:“陕北多旱灾,大小村庄都敬龙王,求风调雨顺,乞保丰收;陕北群众过去缺医少药,孩子出生,成活不易,所以娘娘庙很多;容易发生水灾的地方敬河神;偏远山庄,为防野兽侵害敬山神;城乡政权所在地,文化较发达,就敬魁星,敬城隍,立孔庙。除此之外,还有火神爷、药王、马王、牛王等名目繁多的神。”
记者了解到,府谷县基本上各镇有寺院,村村有庙宇。府谷县民族宗教局于2011年成立后,截至目前已登记备案的较大规模宗教场所30个,合法登记开放的活动场所19个。据粗略统计,除极个别较小自然村外,府谷县基本每个自然村都有自己的一处庙宇,总计1200余处。
据神木县民族宗教局统计,截至目前已合法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30处,未开放宗教场所300余处。而据记者走访后粗略统计,神木全县包含村庄小庙在内,总计1300余处宗教场所。
从记者调查的数据来看,府谷与神木两地包含幼儿园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总数为255所,而这两个县的庙宇总数粗略估计为2500多处,庙宇总数竟为学校总数的10倍。
建寺修庙潮流起 5亿资金拜神明
2月21日,记者走访了府谷、神木两县的多个村庄发现,原先大批被破坏或损毁的庙宇都已修复,新建的庙如雨后春笋般建起,当地兴起一股企业家修寺建庙的热潮。
在神木县孙家岔镇孙家岔村神园山上,记者发现了一处正在修建的大型寺庙群,一位负责工地安全的张师傅指着规划图告诉记者:记者在石庙墕村龙王庙前的功德碑“正在建的是刘家山景区,其实就是个大的寺庙群,是恒源集团老板投资的,集团老板就是我们村的人。这个寺庙群占地面积35040平方米,前期投资3000万元,琉璃瓦和蓝砖的费用都是按块计算的,运一块要好几块钱。不算运砖瓦和神像彩绘、寺庙外的彩画的费用,主体就已经耗资2000多万元,估计总投资在6000万元左右。”
在神木县中鸡镇束鸡河村訾家河黑圪山山顶的万佛寺,一位负责管理的刘姓村民对记者说:“2006年以来,在訾氏家族两兄弟倡导下,当地民营企业家资助重修了万佛寺,2008年修缮完毕,寺院南北长99米,东西宽33米,总耗资3000万元,到现在日常维护也花了不少钱,不过还好村上一直有人来捐资。”在寺院外墙的功德碑上分捐款万元版与千元版两种,万元版上是来自本村企业家、当地企业及外村人员捐资,最高23万元,最低1万元。
“我们村的龙王庙是2009年村里集资建的,本村做生意的有钱人出了大部分资金。”在府谷县府谷镇石庙墕村,一位姓杨的老人说。上看到,一位名为杨某某的企业家以个人名义捐资36万元,其捐款名单中还有10~20万元不等数额。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府谷与神木两地重修庙宇1500余处(仅包含村庄小庙在内),每重修新建神庙均要修建戏台,按每处耗资平均20万元计算,总耗资3亿元左右,同时加上某些民营企业家修建大型庙宇群及类似庙宇群景区,粗略统计2亿元。这样算下来,这两个地区重修、新建庙宇耗资高达5亿元。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