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书画市场“为啥不温不火?”(2)
雾里看花的价格
书画作品的价格和收藏价值之间是否成正比,是许多书画爱好者心中时时想的问题。李东风就经常接到这样的咨询,“有人找到我,问他买的这幅画到底值不值这个价钱。我就建议他去和这个画家聊天,文学、历史、音乐都可以,看他懂不懂四书五经,会不会唐诗宋词,知不知二十四史。”李东风对记者说,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画以载道,如果画家连这些都不懂,那他就不具备综合素质,其作品的艺术性可想而知,收藏价值也就高不到哪去。
王宝强直言,有一些书画作品只是工艺品,不能称为艺术品。“层次低,价值不大。”王宝强说,但目前一些画商为了迎合市场,获得收益,难免以经营这种作品为主。这种做法不仅搅乱了市场、价格,也影响了宝鸡书画市场的品位。
王宝强向记者介绍说,宝鸡市一些水平很高的老画家,因不了解市场、不注重宣传,他们的作品价格出现偏低的现象,有时几千元便可购买一幅。而一些年轻画家,因为善于炒作,有时能将作品的价格提到几十万元。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天价作品无人问津,但是这些年轻画家依然坚持,或者只在自己的小圈子内交易。
不得不提到的一点是,宝鸡本地的收藏者往往对本地书画作品缺乏自信,觉得本地书画家的作品容易得到,没有区域优势,所以他们宁肯花高价在外地买名家的作品,也不愿收藏本地极具价值的书画作品。本地一些经常与外界接触的画家,也相应提高自己作品的价格,却在宝鸡市场里曲高和寡。
记者同时了解到,宝鸡市书画市场上存在崇尚大尺幅书画作品的现象。许多作品尺幅越大,价格越高。须知,作品的价格虽然与尺幅大小有一定关系,但最关键的还在于作品中所包含的艺术价值。
就这样,该高的不高,该低的不低,收藏者对书画作品的价格失去了信心,宝鸡书画市场也因此难上台阶。
寻找公正的慧眼
晴风堂画廊的李晓清是宝鸡市最早经营书画生意的人。他告诉记者,近五六年来,宝鸡的书画市场较以往活跃多了,书画收藏者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作为销售渠道的画廊,现在却既不能满足书画家的销售需求,也不能吸引消费者。李晓清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其他画廊经营者和专家的认可。李东风认为,宝鸡市的书画市场缺乏有实力的“第三方”,在书画家和收藏者之间没有公平的交易中介。王宝强也认为,有了“第三方”的公正把控,一些知名画家作品价格偏低、作品不成熟的画家炒作严重等不合理现象就可避免。
这个“第三方”应该是谁?
从目前全国书画市场的规律来看,“第三方”应是实力雄厚的拍卖行、画廊和有公信力的权威媒体。拍卖行和画廊面对的是一个大的范围内的所有书画家,要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就不能以虚设的头衔去衡量作品价格。而权威媒体更注重社会效益,负责的对象是读者和观众,报道与展示的是区域内艺术创作的整体情况,没有必要偏向某一位画家或者某一类作品。就像在全国得到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极高认同感的《美术》杂志,它选稿的基本标准就是艺术水平。久而久之,书画爱好者会从报道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进而对本地书画市场形成自己较为正确的判断。
作为“第三方”的理论支撑,宝鸡市的书画评论也不怎么活跃。评论家往往注重学术上的研究,对历代作品风格技法和理论的评论水平很高,而面对本地书画家和作品时,不是三缄其口,就是淡淡说两句不痛不痒的“人情话”。评论家的苦衷很容易理解,有多少慕名而来求评论的书画家是为了学术上的提高?无非想给自己的作品加价而已。写个短评是人情,啥也不说是本分。这就让本来学术气氛并不浓的宝鸡书画市场丧失了最后的操守。
看来,宝鸡书画要有一个健康的市场,把作品水平提上去,把书画家名气打出去,书画家、画廊、媒体和评论家们都得想想自己该怎么做了。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