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陇古道上的花马池盐帮(2)
紧缺——为百姓禁盐外销
俗话说,“盐乃百味之王,无盐不成味”。当岁月的轮盘回转至万历八年(1580年),陇州缘何会立起不许将盐外销的石碑呢?
西汉初年,盐铁业采取自由经营政策,使经营盐铁的商人富比王侯,汉武帝迫于财政压力和对豪商巨贾“不住公家之急”的反感,在桑弘羊的主持下“笼盐铁”,将盐铁的经营收归官府,实行专卖。在产盐和产铁的地方,分设盐官和铁官进行管理。盐专卖是指在官府的监督下由盐民生产,官府定价收购,并由官府运输和销售,这便衍生出人们所熟知的“盐铁官营”。东汉时也曾取消过盐铁专卖,实行征税制,其后各朝略有不同,直至唐安史之乱后,政府因财政困难,盐专卖又开始实行。明清以来,凤翔府则遵照朝廷指令,按丁、地摊征盐税。由于百姓缺盐便难以生存,控制盐的供应等同于控制了天下,所以历代封建政府都牢牢掌握这一重要专卖商品。
再把视线转移至陇县的石碑上。在明代,实行的是“一府管三州,一州辖三县”行政区域管理制度。查阅《陇州志》,仅万历年间,出任陇州知州的就有九位之多,其中,更不乏崔柄、刘弼宽、丁应时三位山西籍的知州。至于此碑是哪位知州所立,早已无从查证。
李春林说,通过这块官方告示碑可以联想到,万历年间,奉朝廷之命,中央一位姓房的官员来到陇州察访民情,当得知本地盐价飞涨,百姓食盐困难,为满足本地百姓的食盐需求,故下令从灵州所进的花马池盐严禁外销他地,“稳定时局,安抚民心就是立起这座本地盐严禁外销石碑的核心。从这一点上看,又一次强调了盐对于百姓的重要性。”
艰辛——13道关卡的运盐路
我国历代百姓所食的盐主要包括海盐、池盐(湖盐)、井盐、岩盐(矿盐),而关中地区并不产盐。在交通运输困难的古代,我们的先辈是怎样将远在千里之外的食盐送到百姓后厨的呢?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名词——盐帮。封建社会的国家,连年征战、兴修水利、稳固边防,都需要大量的金钱和人力,这个时候,如果有商贾之流主动捐款,甚至主动承担完成工程,君主就颁发一个贩盐许可证给他,准许其贩卖运输官盐,甚至还可以得到徭役减免等特权,所以早在汉代就产生了盐帮。
盐帮与茶帮、马帮共同活跃在历史舞台上。谈起它,人们往往会与一些贩运私盐以图牟取私利的形象作比较,但在李春林看来,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盐帮是为封建社会的政府服务的,是官府授权的‘物流机构’,属于合法行业。”
据了解,古代盐的运输路线分南北、东西两线:南北线路沿运河北上至漠北;东西线路沿长江直到西北青藏地区。至于运输方式更是单一的“纯脚力”,以凤翔府为例,古时由这里南下广元、成都等地的盐帮多以马队运输,而由此地北上甘肃、宁夏的多以骡子、骆驼等为驮运工具。
《陇州志》中曾记载,仅从甘肃灵州花马池运盐至陇州,就要经过13道关卡。当盐帮将食盐一批批地运至官方盐局后,再由官府统一销售。那时,“盐紧”的程度可想而知,所以也出了不少铤而走险贩私盐的“亡命之徒”。
透过一块磨损的石碑,我们所了解到有关“盐”的故事还只是冰山一角,那些尘封在历史之中的点滴精彩,还期待人们的慢慢探寻与品读。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