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千陇古道上的花马池盐帮

2013-02-23 00:53  宝鸡日报  字号:T|T

阴雨绵绵,浓雾重重。雾霭中,领头壮汉吆喝了一声:“当心脚下的路!”一支十几人的队伍,牵着骡马,艰难前行,马背上的黄麻布用黑墨染印着大大的“盐”字。他们行进数月,从西北方向驮回一袋袋的食盐……在漫长的岁月中,盐,这种看似不起眼的调味品,却出现在每一个朝代的经济发展政策中,稳定着国计民生。

前不久,在陇县火烧寨镇双场村的通村公路旁,一座刻有碑文“□翔府陇州奉□巡按山西□处监察御史房□明□花马池盐应□此不许越□万历八年仲春二月吉日”(注:□为磨损无法辨认字)的古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历经时光的打磨,这块高120厘米、宽60厘米、厚12厘米的麻石碑早已边角磨损,但其中的“花马池盐不许越”的文字,却好像在用无声的语言为我们讲述着那个年代发生在石碑后的故事。

解密——何为花马池盐

在双场村,村民称这座石碑为“磨刀石”。因其挨着田地,每到农忙时,这块历经数百年沧桑的麻石碑就成了乡亲们打磨镰刀的佳处,故而得名。

在老人的口中,说得最多的是它的“身份”——明万历“人士”,但对于它的“过往”知之甚少。

村民薛让劳称得上村中的文化人,对于这块碑,他倒略知一二,“听老一辈人说,我们这里原是运盐的官道,是古时盐帮的必经之路,这块碑说是明代贩私盐的大头儿为了震慑小派盐帮而立的,意在警示本地的花马池盐不能出陇州。”

但宝鸡文化研究者李春林看了此碑的碑文后,肯定地说,“这块石碑应为告示碑,因为没有乡绅等的个人落款,所以排除私人立碑的可能,为官方所立。”碑文意思是指万历年间,凤翔府陇州知州遵照巡按山西□处监察御史房□明的命令,警示本地的花马池盐不能外出销售。

花马池盐?这个陌生的词又指何处?

据《汉书》卷二八《地理志》记载,汉时在全国所设的盐官共计36处,关中地区竟无一处,但西北地区因地理因素,却有不少盐池广泛分布,而花马池池盐就是其中的代表。在清代前期,陕甘运司所属的花马池池盐及井盐产地,是全国十一个食盐产区之一。《明史》卷十三《宪宗本纪》载:“成化八年,孛罗忽、扎加思兰,屡入安边营、花马池,犯固原、宁夏、平凉。”这是关于花马池最早的记载。

对于花马池的地理位置,史学家有两种解释。《清盐法志》记载:“陕甘旧行引盐,池产二,曰花马大池,曰花马小池。井产二,曰西和,曰漳县。其不行引盐之处,池滩甚多,统谓之土盐。而边墙以外,接壤蒙古,地多斥卤,更无盐法之可言矣。”对此,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林永匡教授指出,陕西定边县为花马大池,甘肃灵州(今宁夏灵武市)为花马小池。

然而,李春林认为,在陇县发现的石碑中所刻的“花马池盐”,所指应为甘肃灵州。他说,根据文献的记载,汉唐以来,甘肃灵州的池盐行销陕、甘两省,而《陇州志·盐税》章节中记载:清,自甘肃灵州花马池运盐至陇州,盐价十分昂贵。由此推测,明代陇州的盐取自灵州。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民间发明遇转化难 半数专利尚待转化

2013-02-21 23:09阅读

蛇年春节电影院成新宠

2013-02-19 22:13阅读

把祝福喊出来 微信拜年成新宠

2013-02-17 17:38阅读

反季鲜花吐芬芳

2013-02-08 00:31阅读

“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养老业的春天何时到来

2013-02-02 13:32阅读

长安农民的“文化大院”

2013-01-29 09:59阅读

凤翔退休干部自制喷绘作品展现30多年家庭生活

2013-01-24 11:19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