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塬藏着章丘知县的墓志铭(2)
铭文能看到《离骚》的影子
我们中国传统的墓志铭讲究志散铭韵,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像西汉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经历,像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活过,爱过,写过。”都堪称墓志铭里的经典。
这篇墓志铭篇幅较长,格式、内容和语言都中规中矩,难脱中国传统诔文窠臼。从文学角度看,记者发现它具有韵文仿骚体和散文惯用典的特点。
比如铭曰:“泰山其秀兮,哲人已萎矣。蒹葭而露白兮,徒见秋水之溶溶……勒之金石兮,聊当野之昭兹许兮,俾百世下而闻风……”。在这里,你是否看到屈原《离骚》的影子?
比如用典:“养民不减叔度之袴襦”“祷雨宛同陈戬之随车”“治河不异王尊之沉璧”。文章在歌颂马公政绩时连用了廉范为民、陈戬祈雨和王尊治水等三个典故。
廉范为民出自《后汉书·廉范传》。廉范字叔度,被派到成都当官。那时,成都处处建筑鳞次栉比,很容易引发火灾,所以廉范的前任禁火,也就是禁止百姓夜作(晚上生产)。老廉上任后,稍稍修改法令,允许百姓夜作,但家家必须储足水,以防万一。就这么的举手之劳,效果特别好,使成都百姓通过自己的加倍辛勤劳动,很快富足起来。为此,成都百姓们作了《襦袴歌》颂扬廉范,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歌词大意我理解为:“廉公啊,您早该来蜀地了。你来了不再禁火,我们甘心夜作。过去我们衣衫单薄,如今丰衣足食乐陶陶。”
可见,真正为百姓做实事,不必都是轰轰烈烈史无前例的,反而真心精心为民的举手之劳,倒会流芳百世。
陈戬祈雨出自明代文学家张岱著的《夜航船》。绍兴元年(1131),高宗召见朝臣,询问“保民、弭盗、遏虏、生财”之计。陈戬奏道:“保民”必须减轻徭赋以奖励生产;“弭盗”必须以缉捕盗贼,维护治安为官吏考核准则;“遏虏”必须训练军队加强防御;“生财”必须崇尚节俭,充实内库。高宗采纳,当即裁减了隆祜太后的治葬费。同年陈戬知处州地方官,时逢大旱,路上为民祈雨,老天爷好像知道他是个好官,下车伊始就大雨沾足,人谓之随车雨也。
王尊治水出自《水经注》。汉代黄河在金堤决口,东郡太守王尊率领吏民把白马投进河里,向河伯祈祷,又亲自捧着玉圭、玉璧,要用自己的身体来填堤。后来他搭建草棚,住在河边,吏民都逃跑了,独有王尊却站着不动,水波漫到他的脚上也就停止了。
这两个典故都在宣扬一个道理,只要真心为民,水火就有情,连老天爷也会被打动的。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