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帖姓”生活在岐山的蒙古帝国后人?(2)

2012-12-31 10:05  宝鸡日报  字号:T|T

沉寂在西岐的“帖”姓族人

“从前,帖家河村里有东、西两个祠堂,用来祭祀帖姓先祖。”村民帖积仓回忆道,“当时村里人都住在窑洞里,这样两个各占了半亩地的大祠堂十分显眼,围墙中间修着高大的山门。祠堂盖得很高,房顶的砖瓦雕刻、墙上的雕花、门上的壁画都很讲究。祠堂里供着头插金翎毛、穿着皮毛长袍的先人画像,还有占了整面墙的族谱布。每逢过年和清明,村里的帖姓人都到这里祭拜。”

帖姓后人祭祀有讲究,只有生在帖家河本地的帖姓男子,才有资格进入祠堂祭拜先祖。这样的祭祀文化在生活贫苦的年代依然持续。村民帖乃锁回忆起曾经去祠堂祭拜时的情景:“清明祭拜先祖过后,大家围在祠堂里吃饭,那时生活困难,平时吃不到好的,清明节在祠堂里不但能吃到鸡蛋、豆腐、粉条,有时还可以吃到点心。祠堂里有专门的‘管祖’人,免费给大家提供这些吃食。”从村民们的描述中,足可见当时帖家祠堂的鼎盛。

如今的帖家祠堂,一个已经消失在黄土地里,剩下的一个也已破败,在风吹日晒的侵蚀下摇摇欲坠。堆满了稻草的祠堂中早已不见了曾受人供奉的“老物件”,先人画像上的样子成为老辈人口中的传说,那块长三米、宽两米的族谱布也没了踪迹。

除过老人口中的传说,如何证明这里的帖姓后人确为蒙古后裔?帖积仓说,已故的岐山县文化馆原馆长庞怀靖讲课时说过,很多岐山人都是蒙古族的后裔。为此,我们向岐山县周公庙讲解员王鹏求证。王鹏说,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北宋时,岐山属凤翔府管辖,已是北宋的西北边境。南宋时,大批汉人南迁后,北方被金国占据,之后蒙古又占金国,蒙古人开始在这里聚居,与汉人通婚融合。岐山县有两个蒙古姓氏遗留,一个是帖家河村的帖姓,还有一个是蒲村镇王家庄的完颜姓。王家庄的人们其实都姓完颜,族谱以及一些家用器具中也都记载的是完颜姓,但与当地汉人融合之后,因为‘完颜’与‘王’音相似就称为‘王’姓,而帖家河村的‘帖’姓则是蒙古姓氏的保留。这些在县志中都有记载,蒙古后裔的说法并非无证可考。”

妙趣横生的“帖家趣事”

帖姓没有列进百家姓,甚至千家姓中也寻不见他的踪影,这让有着独特姓氏的帖氏后人经常会遇到一些趣事。

村民帖云忠说:“我去黄陵游玩的时候,很多商贩向我推销《寻根问祖》《百家姓起源》之类的姓氏书籍,我对他笑笑说,‘你别给我卖,我的姓,你这书里没有。’小贩不相信地说,‘我这书里什么姓都有,你姓啥?我给你查。’结果小贩愣是查了几个小时,也没查出帖姓,就灰溜溜地走了。”

帖积仓的媳妇笑着说:“我们这姓氏很独特,遇到一样的就很惊奇,忍不住上去问家住哪里,在宝鸡一问,十有八九都是同村的亲戚。有一次,村里一个小伙在外地遇到同姓的,两人因为姓氏谈了半天,说来说去竟是有血缘的兄弟咧!”

自己的姓总被误写成“铁”;去单位找人,不用报全名,单说“帖”就知道要找谁;外地上学的孩子给同班的人骄傲地普及帖姓由来……这些都成了“帖家趣事”。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安塞掀起年末护照和港澳通行证办理热潮

2012-12-26 10:42阅读

“西府石狮”“张口”说民俗

2012-12-14 10:40阅读

碑林八旬老人义务帮人卖菜入围“碑林好人”候选人

2012-12-04 16:38阅读

廉价鸭绒竟是鸭毛 定做羽绒服有猫腻

2012-11-20 11:21阅读

莲湖区举行第四届“水滴”社区邻里节 80后干部献唱

2012-10-31 12:40阅读

武生杨运:好功夫拿命换来

2012-10-13 13:23阅读

“掘战达人”古都争锋对决 绿色节油概念引领风尚

2012-09-22 17:48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