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动讲故事的“民间环保人”
“环保”、“低碳”、“节能”、“减排”,近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球。2012中华环保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会在西安的成功举办,又一次将人们视线的交叉点定格在这几个熟悉又熟知的字眼上。
年会自2006年发起至今,已成功举办7届。几年来,全国400多家环保民间组织,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向人们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肺腑又发人深思的故事……
陕西环保名片“换树1+1”
说起陕西省妈妈环保志愿者协会和他们开展的“换树1+1”活动,人们都会毫不犹豫地说:“这是我们陕西环保的一张名片。”
协会成立于1997年10月,2005年9月在省民政厅登记注册,现有会员1000余人,包括居民、行业职工、高校学子、妇联干部、媒体记者等社会各界人士。热心环保事业这一共同目标,把他们连为一体。
动员组织妇女义务植树,建造“妈妈环保林”,是协会坚持多年的一项公众环保活动。在生态建设向纵深推进的新机遇与新挑战面前,协会借鉴近年来网上“换客”、“换票”等以物易物方式,创新提出“换树1+1”,即倡导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公民从身边做起,回收一份废旧物品,通过在绿色跳蚤市场义卖,换种一株绿树,让你的旧物成为他人的新朋友,又播种下一片绿色,获得1+1大于2的效果。
继而,协会专门在妈妈环保网站上开辟“换树1+1”绿播档案,随时公布单位、个人的捐款数额,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2011年5月5日和今年“4·22地球日”,协会还组织社区、学校、企业和媒体等方面的代表,前往陕北靖边县金鸡沙一棵树生态小区参与捐款换树活动。
一年来,“换树1+1”活动在社区学校举办19场,1.86万人参与,废品义卖善款达25万余元,换植樟子松、油松2万株,活动的成效得以显现,公信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拯救“水中熊猫”江豚
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中国淡水水域唯一哺乳动物,处于淡水生物链顶端,属旗舰物种。因其在地球上生存了2500万年,被称为长江生态的“活化石”。遗憾的是,长江江豚危在旦夕,整个长江流域不足1000头,比四川大熊猫还少近800头,又有“水中熊猫”之称。
豚类科学家称,10年内江豚将会灭绝。就此,江豚保护志愿者们成立了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提出了“以豚为本,救豚于水火”的口号。协会现有会员92人,发展志愿者上万人。
自2011年4月开始,现任江豚保护协会会长徐亚平带领13位志愿者立下“生死状”,每日巡湖并做好记录,救江豚也救濒危鸟类。
截至目前,协会已抢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东方白鹳、中华鲟、麋鹿各一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天鹅一只,油料支出10多万元。同时,构建了“一湖(洞庭湖)一江(长江)”市县乡村组五级联防网,划定了防区与责任段,开展生态和江豚保护。
2011年8月以来,徐亚平和多名志愿者每天坚持工作15小时之久,保证了江豚栖息地经常有人观察,有人看护。会员们不仅透支了体力,还承担了120多万元的经济负担。所幸,协会的不懈努力为全球参与长江江豚保护提供了机遇和平台,首次有效减缓了江豚种族灭绝的速度,唤起了全社会对“水中熊猫”江豚的关注。
中科院豚类专家王丁教授称赞道:“你们志愿者的故事让人感动得直想流泪!”
三江源的草原为啥退化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这里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等濒危动物,也是世界上最神秘的猫科动物雪豹最大的栖息地。
然而,三江源的草原面临诸多威胁,如毒草、沙化、土地退化等,更重要的是草原退化。对此,说法不一,有人说是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所致;有人说是鼠兔过多,大量毒杀,导致整个草原生态系统受到危害;还有人说是禁牧、移民把当地放牧人移走了,草场空出来了,没有食草动物草原没有适应性了。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2007年在北京成立,在中国西部的青海、四川、云南、陕西开展工作,与自然保护区、乡村社区、政府和企业深度合作,守护着中国最美的自然家园。该中心根据多年来开展基层保护实践的经验认为,包括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在内的脆弱濒危的美好自然,必须依靠当地社区来守护,自然创造的价值也必须回馈给守护者。
位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措池村受权保护2200平方公里的范围,实现8年无偷猎,3条野生动物廊道保护,3个季节性禁牧区,3个永久性禁牧区,13个水源地保护,6年无间断的检测收集数据。
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推动召开的第一届“三江源的新希望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对三江源的全民保护科学决策模式给与了肯定。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