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韩养民:民俗是民族心灵的基因和密码(2)

2012-11-26 10:48  陕西农村报  字号:T|T

其实陕西民俗不是封闭的民俗,它是复合型的、多元的、也是随着时代进步的民俗。比如西安市的风俗来自四面八方,例如,年轻人喜欢吃胡辣汤。可是胡辣汤是河南的习惯,喜欢吃羊肉泡馍,羊肉泡属于回民的特产。

记者:农耕,是任何文明的根基,在世界历史上,所有文明都必然是从原始的农耕文明开始,为什么只有中国在古代先贤时期(而像印度、埃及等有同样悠久历史的古国却没有),就出现了二十四节气的雏形?

韩养民:二十四节气和民俗有很大的关系。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纳入国家正式历法范围的是太初历。像立春,有时候在12月有时在1月,古代立春要举行仪式,然后就要进行春耕。

二十四节气的出现和本土的祭祀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并且二十四节气是以黄河流域为准,尤其是以长安文化为准,这也取决于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别说古埃及文明了,就连南方的节气,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都不能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按部就班,所以它成为了我们特有的民俗经典。

民俗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历史

记者: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曾经说过“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民俗史。”可很多流传至今的民俗里都或多或少的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您是怎么看待这其中关联?

韩养民:民俗中很大的一个分支就是祭神、祭祀。因为祭祀寄托了人们希望天人合一,老天爷保佑老百姓的美好愿望。

祭祀,对于民俗的发展来说是最正常不过的了。因为古代农耕从开始到结束,都要进行大量的敬神活动,这时节日就不光是祈求平安丰收,更有增进人与人之间情感,改善关系的含义。例如每年三月三,在古代叫上巳节,上巳节就像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在我国古代最初,每年的三月一号到十号的某一天,未婚男女都必须要出去玩,到灞河中去沐浴。一直到东汉才确定为三月三。这样的节日,不但给单身男女接触的机会,也意味着这天过后,就要进入农忙的时期了。

记者:您认为正确的民俗文化推广,对中国文化的继承有什么样的意义?

韩养民:举个简单例子,你就自然明白其中的意义。例如春节,它在汉代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在中国是最受关注的节日。每逢春节,全世界华人分布比较多的国家,都会向中国领导人发来新春祝福。这就是民俗文化的力量,它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

记者:《陕西农村报》是我省最贴近农民的媒体,在民俗文化推广上,我们能做些什么?

韩养民:《陕西农村报》可以开一个农村风俗专栏。陕西三千万人,农村人占居多数,面对广大的农村群体,交流一些各地不同的习俗,也可以介绍一些陕南的、陕北的、古代的、现在的、或者国外的习俗。

因为民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丰富,不断的变化。这样不但可以开阔农村人的眼界,也丰富了版面,增加版面的多元性。

【名片】

韩养民,1939年生于西安蓝田,1963年西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执教于西北大学,先后任助教、讲师、教授。1999年退休。现被聘为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他是全国著名的民俗文化专家。曾出版专著《秦汉文化史》、《中国风俗文化学》、《中秋旧事》、《汉陵与风水》、合著《中国民俗史》(隋唐卷)等学术著作十余种;译著《文化人类学》;小说《关中古代战争演义》、《风流皇帝》;主编《中国风俗丛书》(30本,约300万字),《原生态中国节》(6本、约90万字),《陕西旅游文化丛书》(100本,约1200万字)等。此外在中国内地、港台地区及日本发表论文、散文、杂文、随笔约200余篇。

近年策划过的主要活动有:2005年3月在珠海圆明新园策划恭祭佛祖舍利,参会者万余人;2005年重阳节组织策划国际影星成龙民祭黄帝陵;2008年在西安组织海峡两岸将军同祭人文初祖黄帝陵;2010年组织中华孝文化论坛。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牛头角中国结 这只“狮子”很特别

2012-11-23 15:12阅读

西安二环内停车pos机刷卡收费 谨防假收费员骗钱

2012-11-14 14:41阅读

西安入围首批十五个公交都市试点城市

2012-11-01 11:46阅读

“文明组戏临潼行”走进秦陵基层文化汇演

2012-10-15 10:52阅读

第七届陕西“十大孝子”张新:“演戏”哄母亲高兴

2012-09-25 11:13阅读

“文明组戏临潼行”走进新丰基层文化汇演隆重上演

2012-09-06 15:54阅读

择校乱收费 家长敢怒不敢言

2012-08-22 15:57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