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养民:民俗是民族心灵的基因和密码
任何文明的流传,都带有其独特的民族印记,这就是民俗。肤色划分着人种,民俗区分着民族,同时为这个民族塑造出共同的记忆——血脉。
在这文化国界越来越模糊的今天,正是那些传承了千年的习俗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心灵力量。重视民族传统,了解民俗发展,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刻不容缓的重要议题。
本报记者就陕西民俗为题,11月14日上午,在西北大学对我国著名民俗专家韩养民先生进行了专访。
陕西是中华民俗的发源地
记者:韩老师,您好。民俗就像一个民族的血液,然而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一些特定的民俗习惯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出现了不同的差异?(就像春节南方习惯吃汤圆,北方则喜欢吃饺子。)
韩养民:民俗这个东西比较宽泛,什么是民俗?民俗就是生活习惯,日常习惯、衣食住行都属于民俗范畴,与这类有关系的都可纳入民俗范畴。
民俗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惯,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的差异。以陕西为例,陕西的风俗大体上分为三大块,陕北、关中、陕南。这三个地区首先环境不一样,其次受到的民俗影响也不同。如陕北民俗就受游牧民族、少数民族的影响。游牧民族比如说在古代,陕北包括匈奴族、突厥族,虽然他们已经消亡,但是它们的生活习惯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就像陕北人喜欢吃羊肉,大碗大碗的吃肉,可是关中人就会觉得很不可思议。
记者: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形成一个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
韩养民:民俗很宽泛,它与生活又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民俗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环境问题和因环境问题而决定的生产方式不同。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这个。
民俗的形成,除却这些固定条件外,还与祭祀、政治关系密切。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一开始最主要的目的都是祭祀,敬神,祈求平安,保佑农耕等。例如元宵节,就是汉武帝祭祀太乙神,这种节日民俗的延续很大程度上和宗教有关。在古代,每个节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祭祀,根据文献记载,在古代从腊八到元宵节,光祭祀的典礼就有200多个。
在政治上,古代的政策和民俗是密不可分的。国家要颁布一个政策,首先考虑的就是是否符合民俗。敬老尊老是先秦儒家的学说,在汉代,把它纳入了过节的大政策方针。就像重阳节,到了10月以后天气开始变冷,重阳节这天就要给老人送袜子,表示关心。
记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很多足以代表中华文化的民间风俗与节日,(像端午赛龙舟、清明扫墓等节日)在这些风俗与节日当中,哪些是发源于陕西的?
韩养民:陕西民俗的特点是比较厚重,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下来的,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像春节、七夕、中秋、清明、端午、重阳,发祥地都在长安。从这点上看,说陕西是中华民俗的发源地,一点也不为过。
民俗代表是民族的名片
记者:这些民俗是受到陕西文化的影响还是说陕西文化决定着民俗的形成?
韩养民:这个问题的本身有点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意味。民俗本身就是文化,民俗和文化是一个整体,相互影响,很难将它们彻底的剥离开进行对比的。
民俗这个名词,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但“民俗学”是从英国引进的学术概念。一百多年前才真正作为的学术课题被引进国内,在清朝末年,咱们国家的,像陈独秀、胡适等这些人就是那个时期很重视民俗文化的代表人物。
记者:在世界其他国家了解中华文化的层面上,陕西民俗文化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韩养民:陕西民俗是历经周秦汉唐,在历史的淘汰中沉淀下来的,是中华民俗的发祥地,它在中国民俗这个领域影响是很大的。比如,我国的节庆文化,包括春节在内的很多节日,都源于长安,这是我们这几年研究的最大成果。所以长安是传统节日之都,长安在中国的民俗界地位是很高的,可以说我们陕西在中国民俗史上,地位很高,相当于一个民族民俗的根基所在。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