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众志成城合力创文 展文明都市精气神
文明城市是评价一座城市的最高荣誉,是城市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和最重要的城市品牌。西安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文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越来越好了,城市越来越有序了,市民对城市管理的满意度越来越高了……这一切无不向世人展示着西安这座文明都市的精气神。
治污减霾为西安创文加分
对任何一座城市来说,如果河流黑臭、空气污浊,就算经济发展速度再快,又谈何文明。我们要点赞的是,西安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将环境工程作为一号民生工程。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西安共收获了211个蓝天,比2013年的蓝天数整整多出73个,并连续11个月退出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十位。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西安市委、市政府对治污减霾工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的艰苦努力,更得益于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治污减霾工作措施的大力实施。
为了让西安的天更蓝、水更清,市委、市政府从“治污、压煤、抑尘、减排、增绿和禁烧”六个方面治污减霾,力求让百姓享受更多的蓝天、白云和碧水。
在“治污”方面,西安不断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强制淘汰落后产能进程,大力实施水污染综合治理。3年来市、区两级财政不断加大水污染治理资金投入,同时发挥市场机制,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治理资金,共投入70.6亿元用于渭河变清行动。新建1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增加79.5万吨。全市关闭淘汰了16家造纸企业,提前超额完成任务,西安主城区已无造纸企业。
要让造纸企业在西安主城区消失并不容易,要关掉像蔡伦这样的陕西省最大的造纸企业更不容易。2013年12月4日对许多西安人来说,至今记忆犹新。那一天,终于把城区最后一家造纸厂蔡伦给关掉了。
蔡伦造纸厂建于1992年,占地1200亩,企业员工最多时近3000人,年产值达3亿元。正因为其是陕西省最大的造纸企业,也让其成为用水“大户”、污染“大户”。
在三桥区域居住近30年的市民陈树对蔡伦造纸厂深有感触,“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排出的污水改变了河流的颜色,在水流较缓的地方,经常堆积着大量的泡沫……”
据环保部门相关数据显示,蔡伦造纸厂每年排放的污水量达1300万吨,自备热电厂每年废水排放量为52140吨;造纸厂二氧化硫年排放量109吨,自备热电厂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为2675吨。
如此大规模的一家造纸企业,要想关停拆改,企业的设施、员工的出路都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度非常大。为此,早在三四年前,政府部门就已经开始与这家企业商谈退出西安的问题,并对企业转型、职工安置等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方案。最终,成功关停了企业。
在西安治污减霾工作中,燃煤锅炉拆改一直是一项重点工作。也许燃煤锅炉拆改反映在纸面上,只是一串串数字,但在拆改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无法设想的难题。比如西安热电,这个曾经为连片拔除城西区林立的小烟囱,发挥过不可替代作用的热电联产企业,在国家限排公告之后,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最为严厉的环保问责。也让其陷入了要么实现改造,要么关停的两难选择。
关停,区域集中供热眼下就戛然止步。改造,则要在保证发电供热连续生产的同时,硬性插入改造项目建设。任务交织,时间紧迫,资金紧缺,难度可想而知。
最终,西安市政府没有搞“一刀切”,而是想尽办法让企业实现改造治理,甩掉排放大户的帽子,成为省内第一家达到特别限排标准的热电企业。同时成为减少燃煤消耗幅度最大的企业,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环保部的充分肯定。
对市政府来说,这只是万千决策中的一项,但对西安热电的千余职工和西郊70余万百姓来说,却是关乎生存和生活质量的大事。正如一位环保人员所说,治理大气污染就是让民众生活的环境更好。但空气质量的好转,不能以民众生活退步为代价。
缓堵保畅为创文助力
交通拥堵,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城市通病。但是,在西安创建文明城市的诸多音符中,缓堵保畅始终是最强音。2004年以来,西安市连续10年,每年安排100多亿元城建资金,加强城市的路、水、气、热、电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西安还把“缓堵保畅”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一环,专门出台了《缓堵保畅三年行动方案》,以开展专项整治和文明交通行动为重点优化交通环境,深入持久治理交通拥堵,持续改善交通通行状况,努力为市民营造安全、便捷、高效、文明的交通环境。
为解决地铁、公交站点与办公区、居民区之间“最后一公里”问题,西安大力推进全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建设运营,开通“微公交”,解决市民“乘车难”。
如今的西安,公交线路四通八达,市民出门最多300米就有公交车站;地铁1、2号线相继开通运营,3号线、4号线进展顺利。特别是代表着西安城市形象的南门工程,更是市民心中缓堵保畅的典范之作。今天的南门,城墙内外交通通畅,南门广场游人如织,护城河清波荡漾,整个南门区域实现了城、墙、河、路、景的融合,展示了西安风貌、延续了历史文脉、提升了城市品位。西安人熟悉的南门,从文保展示、交通改造、生态提升、文化复兴、城市发展等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靓”变。
精细化管理让西安更美丽
美丽源自精细。西安的文明和美丽,来自城市管理的精益求精。从2012年开始,西安从市民反映最强烈的细节问题入手,努力改善着人居环境,提升着城市品位。
仅仅比较一眼望不到边的楼群,比宽阔的马路,比旅游景点的多少,西安不会连续被评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如果你不在西安的细稍末节处细细揣摩,你无法品出她的好来。记者在2013年的一次采访中曾遇到西安市盲哑学校的学生吴潇潇,她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我是一个盲人,除了我的家人外,很少受到其他人的关注,也从没想到,自己能和西安的城市建设扯上关系,但是我今天真的成了西安城市建设的一位参与者,一位‘评委’,而且叔叔阿姨们根据我的建议,对钟楼等几座地下通道的盲文标识进行了改善。我敢保证,和我一样的盲人朋友摸到这些标识,一定能顺利地找到出口。”
也许对创文的诸多指标来说,盲道的数量、盲文标识的设置只是其中的一个“硬条件”,但西安的建设者们却尽全力让其更加精细化、人性化。在建设过程中,每一条盲道、每一个标识都邀请盲人朋友来现场体验,确保这些设施能发挥实效,真正帮助到需要的人。
不仅如此,市政部门还不定期对人行道上违章设置的隔离桩、地锁等障碍物进行清理,为市民扫清出行障碍,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城市通行更加顺畅。比如对人行天桥桥墩进行了改造,拆除了这些天桥占用快车道的旧桥墩,解决了交通安全隐患,提高了通行能力。
对许多城市来说,渣土车都是一大顽疾,很难管理。特别是渣土车的“跑冒滴漏”问题,曾经一度成为了城市道路保洁的“杀手”,只要是渣土车跑过的路段,哪怕没有随意倾倒,但只要稍有颠簸,也会把土“震”出来。对这一路“震”下的土,保洁员第二天要花上好几倍的时间去清理,周而复始,对城市形象影响很大。
但是现在,已经很少能在马路上看到渣土车留下的印迹。市容部门已经对全市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实施了密封改造。对已经破损、变形的顶盖进行修复,确保可以达到密合的要求。同时,对车辆车厢外侧进行密封改造,加装整块挡板,消除车厢外侧因凸凹不平造成的挂土隐患,并在原有顶盖的尾部加装一块软盖,遮盖车厢尾部裸露部位,真正做到全密封。渣土车的这一改装,净化的不仅仅是城市的街道,还有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这,对每一位市民来说,都是最宽心,最需要的。
西安市民同心协力推动创文
一个城市的创文工作,如果只靠政府部门去推动,恐怕节奏要慢很多。城市创文需要全体市民合力推动,才能飞跑起来。就像今年春节前夕,市治污减霾办联合西安市文明办、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市城管执法局、市教育局、市安监局、市“四城联创”办以及共青团西安市委环保等8部门联合发出的春节期间减少燃放烟花爆竹的倡议。如果市民们不管不顾,我行我素,那么,炮声决然不会减少。今年春节期间,也不会在大年初一、初二最容易污染“爆表”的时候,反而收获了两个“蓝天”。
正如西安的环卫工人朱阿芳所说,文明就在我们每一个市民手中和脚下,良好环境不是先天而来,需要城市文明的践行者悉心培育、用心呵护、合力创建。
而西安就是这样一座城市,这里的人们虽然浸透着老陕的倔强,但只要号子喊起来,大家会随着号子的喊声向一个方向努劲。创文那股子拼劲和干劲,已有机地融入到西安这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之中。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