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天安门城楼的老照片上咋没有毛主席像?

2013-03-16 09:55  宝鸡日报  字号:T|T

3月12日,宝鸡日报《上个世纪的文艺青年》一文中,配发了一张主人公1965年在天安门广场前的合影,有热心读者询问——为啥照片上的天安门城楼上没有毛主席的画像?这张照片是否属实?

天安门城楼的老照片上咋没有毛主席像?

这张照片的所有者是陇县曹家湾镇曹家湾村村民陈存定。他介绍,1965年12月,他作为基层文艺创作人员参加了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照片的确是在天安门广场拍的。

在大家的印象里,天安门城楼从1949年起就一直挂着毛主席的画像,这张照片上为啥没有?上网一查,发现不少人也在发问,说偶尔发现五六十年代天安门广场的老照片中城楼上没有毛主席像。而且,在第三套人民币10元券上,也就是以前说的“大团结”,作为背面主图案的天安门城楼,上面也没有毛主席画像。

经过多方查询,在团结出版社出版的《东方红丛书》中找到了答案,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开始悬挂毛主席画像,但不是天天挂,只是在“劳动节”“国庆节”两个重大节日前后悬挂10天左右。从1966年开始,毛主席画像才天天挂在城楼上。这就是为何五六十年代天安门留影的老照片上,没有毛主席画像的原因。而在1965年制版的10元人民币上,天安门的图案上当然也就没有毛主席的画像了。

早前报道

这张照片是1965年12月在天安门广场拍的,照片上的人来自陕西各地市的农村,他们是那个时代最活跃的“文艺青年”,由于在基层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精神的淳朴的作品,他们获得了参加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的机会。照片上第二排左起第七个人叫陈存定,是陇县曹家湾镇曹家湾村人,那年他28岁。

提起48年前的那次经历,76岁的陈存定至今心潮澎湃。“在开会的半年前,陇县文化馆已经开始整理我的先进材料。”那时的陈存定是村上的笔杆子,农闲时他写了许多反映农村生活、农民风貌的故事,后来有许多被改成剧本,在全市、全省公演。“那一年我写了‘一车柴火’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村上一个农民打柴回来,看见队里急用柴,就直接把柴卸到队里,老婆看他空车回来了,就跟他吵架。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村上把柴送回来了,还有一张奖状,表扬他先公后私的行为。”这个故事后来被改成了秦腔剧本,参加了宝鸡市的文艺调演。

1965年隆冬,在当时的宝鸡县社教的陈存定去市上开会,碰到了专程来找他的陇县文化局干事,干事对他说:“赶紧走!晚上十二点以前赶到团省委,坐火车去北京呀!”陈存定跑着去火车站买了去西安的票,赶到团省委已是晚上十一点多了。团省委的同志喜出望外:“我以为你赶不上了,正准备退票呢!”

到了北京,陈存定他们在政协礼堂报到,等候中央首长的接见。来自全国的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排成十几排站在礼堂里,伸着脖子望着门口。周总理!朱老总!当这两位国家领导人出现在大门口的时候,礼堂里一片沸腾。贺龙、彭真等领导人也依次进来了,在无比激动地情绪中,陈存定仿佛做梦一样和这些伟人合了影。事后,他一直都没搞清楚合影的时候自己站在哪一排。直到照片出来了,他才认认真真地对着照片找到了自己。但是照片很大,人很小,他老是不放心,那个人是自己不是?

开完了大会,陕西省文联的领导和陕西的与会代表在天安门城楼下照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陈存定意气风发。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2012年陕西省消费申诉九大热点

    2013-03-15 09:19阅读

    第二届新春新作双语朗诵会举行

    2013-03-13 10:00阅读

    “发财树”怎么长成了“狼牙棒?”

    2013-03-11 10:45阅读

    能否让农民不出县就挣钱

    2013-03-06 12:04阅读

    西安节后多数工地未开工活儿不好找 薪酬偏低家政人员忙“充电”

    2013-03-02 09:44阅读

    “黄河”彩电 陕西人难以割舍的童年记忆

    2013-02-27 00:52阅读

    陇县“背社火”上的小孩

    2013-02-22 23:26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