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坊里说元宵 正月元宵滋味长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便是传统节日元宵佳节,渭南市各地都会举行赏花灯、吃元宵、耍社火等欢庆元宵佳节。有人说,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是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也是庆贺新春的到来。元宵佳节临近,渭南城区街头的元宵火了起来,昨日,记者走近解放路和东风大街十字西北角一处回民坊,探寻民族大融合的密码。
昨日,在渭南城区解放路北段的回民坊,许多卖元宵的摊位前围满了市民。从人堆里好不容易挤出来的刘师傅看到记者拍照,他笑着说:“元宵节可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在汉文帝时,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说完,刘师傅便离开了。
走进拥挤的人群背后,店主安爱菊正忙得不亦乐乎。安爱菊告诉记者:“离春节前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选购材料、备料,以供应节后元宵市场,方便群众购买。”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呢?”记者问。安爱菊说:“我们店经营元宵有70多年了,我是从父亲手里接过来的。”至于为什么要吃元宵,安爱菊找来以前她查过的这方面资料,记者看到上面清楚地写着:吃元宵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到了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在清朝康熙年间,“八宝元宵”堪称人间美食……
正当记者看得入神时,安爱菊打断了记者的思绪,她说:“元宵发展到今天,已经是种类繁多了,因所包馅料不同,分出各种不同口味。大多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元宵的制作与汤圆不同,元宵是滚成的,汤圆则是包出来的。在吃法上,元宵除了蒸煮外,更适合炸食。”
一旁正在用机器“滚”元宵的师傅孙群龙说:“我们这样要把元宵反复滚上三四次才算好了,每滚一次以后捞上来,沾水后再继续滚,最早是用一个长方形的筛子前后摇晃将元宵滚成。”
随后,记者来到另一家元宵店铺。只见一位师傅正在用原始的方法摇晃元宵,一旁的店主龚淑敏说:“这样摇晃出来的元宵很均匀,但就是太慢了。如果顾客太多,根本来不及,所以,很多店面都改成了用机器滚元宵。”
说话间,龚淑敏的母亲端来一盘元宵馅,热情的让记者尝一下。虽再三推脱,但回族人的热情好客让记者无法拒绝。于是,记者手中拿过一块四四方方的元宵馅子放入嘴里,顿时一股甜蜜涌上心头。
龚淑敏告诉记者:“我们回族人的传统节日是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等,根本没有元宵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间文化、饮食的不断融合,今天很多回族人也开始制作元宵,过元宵节。在这样的日子里,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上一碗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兄弟民族间的团结与友好,更是象征着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