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凤翔走出的书画新星
晓辉是咱宝鸡凤翔人,认识晓辉,先是从他的书画作品开始的。今年元旦刚过,朋友给我打电话,说是西安书院门举办杨晓辉个人书画展,值得一看。作为一名书画爱好者,我慕名前往,一口气欣赏完了他的60多幅展品,有花鸟、山水,还有书法。行草书写得沉着痛快、节奏鲜明;花鸟画则能水晕墨章、摇曳生姿;山水画则是一片尚古气息;写生之作看来则是生气十足,得生活之趣。
总体感觉,晓辉的书画透露着一股清正、雅洁、厚朴之气。没有相当的艺术功底与历练积淀,是创作不出这样的作品的,我问朋友,这位先生有多大年龄了。朋友神秘地说:“你先说说他的作品有什么特点,后边再告诉他的个人情况,免得影响你的评价。”
晓辉的画“慕古而不泥古”,带有中国传统书画特有的文人气息,意境悠远,生动传神。墨的空无与色的韵味,花的静寂与鸟的灵动,山的厚重与水的优柔,浑然天成于其作品之中,让人得以“澄怀味象,卧以游之”。作品中清正、雅洁、厚朴之气,给当今画坛以清新;其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将观者从传统带回当下,注重于平淡的生活之中发现隽永的画面,笔力苍劲而自然质朴。
看晓辉的书法是一种享受。长期的积淀使其在创作之前胸有沟壑,“式”成之后落笔铿然,石涛所谓“一画”之笔奠定其书之基调标准,胸中逸气跃然纸上,一跃千里之势绝无拖沓冗余之感。其笔重,其势利,其速急,其意满,引导观者视野游走于笔触之间,释然于收笔之际。作品齐整中不乏变化,婉转中不缺激情,大到篇幅的结构,小到字体的间架,无不有其独到处。最喜其落款,是其激情的收束,更表其自信满满。置笔长舒,其意昭昭。
朋友这才告诉我:“晓辉不是老先生,是“80后”新人,而且是你宝鸡的乡党。”我既为“80后”的年轻人有这样的艺术造诣感到惊奇,又为有这样的一位书画乡党感到自豪,在朋友的介绍下,我有幸当面见到了晓辉。人品如画品,画品现人品,几次交往,在他的书画世界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不一样的晓辉,在他的生活世界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晓辉书画。
晓辉出生于1984年,从小就受到艺术氛围的熏陶,在求学的路上一波三折,从宝鸡师范学校到陕西师范大学,再从师大美术学院到攻读艺术学研究生,2011年又考取了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师从言恭达先生。在学习的路途上尽管艰难也算是更上层楼,前途明朗。在艺术学习中,晓辉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和对艺术的追求,乐此不疲地学习探索。在广泛的学习和涉猎中,他的艺术风格逐渐得到凸显,在绘画中更加体现笔墨情趣,画面气象万千,具有文人画的内在精神和气质;书法作品则在法度之中体现自由书写的状态,恣肆而雅致,把形式美感与文字内涵有机结合起来,作品清新自然、妙趣横生。
对于中国画的学习和创作,李可染先生曾有言:“用最大的功夫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时至今日,中国书画创作仍未能很好地解决旧的笔墨体系无法表现新的时代精神这一主要矛盾。在观看过晓辉的书画作品后,我很庆幸地发现,他正在李可染先生所提倡的这条道路上行走着,并且每一步走得都很扎实!晓辉的书法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已经显露出自己的些许面貌。中国画作品亦能在老题材中画出新意境,甚为难得!
晓辉的书画让我读出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在长安画派质朴画风影响之下,是一个“80后”对现代生活的独特理解,乐观的追求和积极的心态。他表现出不同于其他“80后”独有的成熟与旷达。他的审美情感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流露,而非故意做作强为之愁。无论是作品《平湖一揽四时花》,还是《九九艳阳》《蟹菊图》,看到的是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一种来自生活的至纯艺术。
晓辉的书画得之自然与生活,看得出他偏爱天地的质朴与孤寂,无论是终南山的高险还是普通校园的清净都是他创作的题材,这是他运用传统笔墨表现现代生活的创作原则。当然,他的创作还有不足,但对于一个“80后”的艺术博士而言,我们更多的是期待。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