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十大“感动陕西”人物揭晓 “南非妈妈”阿曼达上榜
经过广大读者踊跃投票和评审委员会认真评议,2012年度“感动陕西”人物正式人选已经揭晓,王友仁、李景云夫妇和侯伯宇等荣获本年度十大“感动陕西”人物。至此,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陕西人的道德文明榜样”的评选活动,圆满落下帷幕。
记者12月18日从“感动陕西”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组委会办公室获悉,获得2012年度十大“感动陕西”人物的有:王友仁、李景云夫妇,侯伯宇,阿曼达,任凤祥,沈星,马华,杨瑞辉,张宇,冯来娃,赵明翠。
日前,由省文明办和部分地市文明办负责人、中省新闻媒体负责人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在集中网络投票和短信投票结果、各市文明办和读者推荐意见基础上,严格按照评选标准对20位候选人进行了认真评议,最终确定了十大“感动陕西”人物名单。活动组委会将于近期向各位“感动陕西”人物或其家属颁发证书和奖牌。
作为中央电视台2012年度大型公益活动“感动中国”在陕的落地项目,此次“感动陕西”人物评选自12月初启动以来,得到了省内外各行各业群众和不同单位组织的积极参与,受到了广泛好评。各地群众普遍表示,此次评选活动是在党的十八之后我省组织开展的第一次有规模、有影响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充分展示了我省新近涌现出的一批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爱国守信、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的陕西精神,极大促进了全体社会成员了解先进典型、感知道德温暖,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三秦儿女精神文明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度十大“感动陕西”人物榜单
1 王友仁李景云夫妇谱写人间大爱的厚道人
王友仁、李景云夫妇,是世界首例“坑面女”王娜的养父母。1988年7月24日晚,夫妇俩在自家院外发现了一个弃婴,好心的他们将孩子抱回家后才发现,孩子没有上牙床,没有上嘴唇,面如陷坑,极其吓人。经过几天几夜的艰难抉择,夫妇俩下定决心,收养这个可怜的弃婴。由于王娜没有牙齿,无法咀嚼食物,李景云就口对口地喂她,一直喂了18年。
为了筹钱给王娜治病,也为了生活,在王娜两岁那年,王友仁夫妇忍着剧痛将自己唯一健康的二儿子过继给他人,留下了聋哑的大儿子和王娜两个孩子。为此,夫妇俩遭受了村里人和亲戚朋友不少冷眼。
得知王友仁夫妇的事迹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决定全力免费救助王娜。从2006年9月5日开始,到2010年5月17日,历经4次大手术后,王娜终于获得了新生。2012年初,为了回报养父母的厚爱,也为了能够照顾这个家庭,王娜选择了嫁给聋哑的大哥。
今年3月1日,《陕西日报》刊发了长篇通讯《生命因道德而美丽绽放——世界首例“坑面女”王娜丑变美的道德考量》,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中央领导同志给予高度赞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纷纷来陕进行深度采访报道,省内媒体纷纷响应,在省内外掀起了弘扬厚道陕西人精神的热潮。
2 侯伯宇追求理想的学者
他把自己奉献给了科学,他把苦难历练成了传奇。他终生追求学者理想,而他自己就是一位理想的学者。
他倾情事业,成果卓著。扎根西部高校45年,所带出的西北大学现代物理所学术梯队,被称为中国理论物理学界的“西北军”。在国际理论物理界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以他姓氏命名的“侯氏理论”,被誉为“中国的骄傲”。
他忠于信仰,淡泊名利。因为父亲是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他在特殊年代背上了“出身”和“历史”的包袱。直到上世纪80年代,历经3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终于在50岁那年圆了心愿。他承担着国家级的重大科研项目,但从不多花一分钱。他出国讲学,从不带家属同行;参加学术会议,也从不观光游览。他从不接受媒体采访,更不愿为个人的事动用社会关系。
他命运坎坷,顽强不屈。77岁高龄时遭受独子、独孙车祸双亡的惨痛打击,但他在第二天就回到工作岗位。晚年又罹患癌症,不得不两次住院手术治疗。在病逝前的3个月,他满怀豪情地写道:“我誓借几何Langlands研究这一机遇,以创新湮灭顽疾之苦痛,以创新来消灭死。誓以我有生之年,在国际竞相攀登科研高峰中顽强登顶,以作为最后的礼物。”
3 阿曼达 168位孤残儿童的“南非妈妈”
2004年,阿曼达只身一人来到西安,在一家学校做英文老师,同时在儿童福利院当义工。2005年,阿曼达辞去月薪3万元人民币的外教工作,创办了“海星寄养之家”。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在华外国人设立的“家庭寄养点”。
几年来,阿曼达先后救助了168名孤残儿童,并为其中70多名孩子做了上百次手术,她还通过国家收养中心,为同样数目的孩子在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找到了新家。她常说:“救下了,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在“海星寄养之家”,孩子们亲切地叫她“南非妈妈”。
为了孤残孩子,阿曼达耗尽了所有积蓄,她的整个生活就是围着孩子转,常常通宵达旦,哪个孩子头疼脑热她都很上心,唯独把自己看得很轻,她的身体就这样被拖垮了。2012年2月,阿曼达突然跌倒被送往医院抢救,随即查出患有癌症、高血压、糖尿病、腹内肿瘤等多种疾病,她自己根本无钱医治。阿曼达的义举经媒体和网络传播后,深深感动了古城人民,许多人自发来到医院为她捐款。在5月份转往美国田纳西州一家癌症治疗中心接受治疗时,她说:“我把心留在西安了,今后一定要回来看看孩子们。”但不想这一去却成了永别:美国时间7月14日,传来了她离世的噩耗。阿曼达享年51岁,曾获“陕西省扶残助残阳光使者”荣誉称号。
4 任凤祥黄河“最美船工”
任凤祥家住黄河岸边,从小就练就了好水性。1980年他开始黄河摆渡,往来山西临县、陕西佳县之间。1986年4月,一条载着赶集农民的船在河中突然翻了,正在岸边的任凤祥远远看见黑压压一片人掉进河中,他第一个跳下去捞人,与周围人一起,一共救起29名落水者。30多年来,在跑船摆渡过程中,任凤祥已经从黄河里救出80多条人命。今年9月份的一天就救起了3个人。他一次次这样舍生忘死抢救别人,难免让家人和亲朋担忧。妻子抹着眼泪说:“我也知道做这事值,是积德的事,就是担心他出事。”邻居高大爷说:“他总是这样,只想着救人,从来不考虑自己安全。”
任凤祥说:“救人几乎就是本能。只要还能动,就会一直救下去。”他家的墙上挂满了荣誉证书和感谢锦旗,可他从来没有收过被救者一分钱感谢费,尽管有不少人要给他付费。
如今,任凤祥已被黄河两岸百姓赞誉为“最美船工”。他的船工组被陕晋两省同时授予“抢险救人英雄集体”,他自己也先后被授予“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黄河抢险英雄船工”,榆林市“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等。
5 沈星舍己救人的80后军人
2000年9月,沈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位于天津的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上学期间,为了锻炼身体和宣传环保理念,也为了省下路费,他从学校骑自行车回阎良老家。2004年7月,沈星毕业后走上了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士官职业技术学院的讲台,成为一名教员,后又调至机关当参谋,多次受嘉奖,编写的两套教材获二炮优秀电教教材奖。
2010年,沈星考入第二炮兵指挥学院,脱产攻读硕士研究生。他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是院里《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模式》课题发起人,曾经在军队报刊杂志上发表过8篇文章。2012年4月,他在学校组织的2010届研究生中期考核中,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同时,他还是一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的人。
2012年5月13日上午,沈星与妻子带着3岁的女儿路过南阳河边时,恰逢青州经济开发区初一学生王鸿昊不慎落水,已经买好火车票本来准备当晚赶回学校的沈星,毫不犹豫跳入水中奋力营救。沈星反复向岸边推了王鸿昊好几次,可是因为岸边斜坡上长着青苔,非常滑,孩子也比较重,沈星没有成功。在气力终将耗尽之时,落水学生被救上岸,沈星却沉入水中,不幸壮烈牺牲,献出了年仅31岁的宝贵生命。
6 马华 “最美中国人”
2003年12月8日,因为意外车祸,马华成为终身瘫痪者。汶川地震发生后,为了帮助那些家境困难的小学生,他试着进行网上募捐。经过4个月的努力,共发动了150个网友,募捐到8200元钱,然后通过辗转联系,捐给了四川省青川县和其他一些遭受地震灾害地区的孩子们。几年来,马华已筹捐10万余元,先后资助了75个贫困学子。他将募捐来的每一块钱、每一笔花销都清清楚楚地向网友们晒出来。
忙于募捐而不断操劳的马华,忽略了自己的身体。由于常年多卧躺,他患上了严重的褥疮。2011年10月21日,长安医院在获知这一消息后,专门赶赴镇安县,将马华接到西安,用医院建立的爱心救助基金为他进行免费治疗。在长安医院治疗期间,他曾经资助过的小学生闵龙的妈妈马庆莲从镇安县赶到西安,在医院里义务照顾马华,给他买饭端水、洗衣倒尿……然而,刚一康复的马华,就立刻返回家乡,继续他的公益事业。8月29日,他发起“千里单骑助学”活动,从西安出发,经过11个大城市,终点北京,一路上他资助了28名贫困孩子。
马华的感人事迹,早已传遍镇安栗乡大地。今年来,他先后被授予镇安县和商洛市两级“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称号,获得陕西“十大杰出爱心人物”奖,被中央电视台称为“最美中国人”。
7 杨瑞辉精心护理570位老人
她从事护理工作34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精心护理了570位老人,为98位老人送终。
1998年7月,杨瑞辉从原来所在的职防院失业下岗,但她失业不失志,和四姐妹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每人拿出1000元,克服无资金、无场地等难以想象的困难,白手起家,二次创业,办起了康复护理部。
在收治的老人中,有瘫痪在床的、有老年痴呆的、有患精神病的、有患心脏病的,也有无人照管的孤寡者。这些人大多年老体弱、生活难以自理,加之缺少亲人照料,性情孤僻暴躁,有拿起碗筷、枕头砸护士的,有朝护士泼水、吐痰的,还有没事拨打110的,使杨瑞辉的工作不仅委屈、意外,还充满了危险。有一年盛夏时节,一名姓张的退休煤矿工人脚趾感染被送到护理部,杨瑞辉给他做检查,刚打开纱布,一阵恶臭扑面而来,疮上溃烂,脓血流淌,还有蛆虫蠕动,周围人见状,一下子散开了,杨瑞辉却用止血钳把蛆虫一条一条夹出来,耐心地给老人精心治疗,使伤势逐步好转。由于工作十分出色,杨瑞辉先后获得陕西省“白求恩精神奖”、“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40多个荣誉称号。今年当选为十八大代表。
8 张宇雪域高原铸忠魂
2010年4月,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作别父母妻儿,与其他39名第六批援藏干部从陕西出发,辗转千里,风尘仆仆来到祖国西部边陲的阿里地区,任噶尔县委书记。
在那个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他以孔繁森为榜样,视阿里为第二故乡,视噶尔县人民为亲人,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把噶尔建成“藏西中心城市,阿里经济强县,边境模范县”三大战略目标;他跑遍了噶尔县乡村,让牧民们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安居房,新型合作医疗计划免疫率达到了100%;他在高海拔地区大力推广苜蓿种植,解决了牛羊过冬的饲料问题;由于在促进噶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改善民生和局势稳定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广泛赞誉和衷心拥护,树立了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
“县里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不回去不行!”2012年8月12日,张宇在拉萨终于谈妥一个项目,此时他已重感冒多日。有人劝他噶尔县海拔高,病中返回恐对身体不利,希望他留在拉萨治疗。但他拒绝了。从12日到21日的10天内,他拖着病体走完了人生最后10个超负荷工作日。22日,终因心脑血管意外,引发急性心肌梗塞,张宇不幸去世,年仅44岁。
张宇生前曾被评为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双拥模范先进个人”。2012年9月,陕西省委追授其为“模范援藏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9 冯来娃 “环保傻子”
他用微薄的退休金,20年间在山区种植了3000亩树。他以从我做起保护环境的实际行为,树立起了美丽陕西建设的一个丰碑。
1992年,冯来娃从水库退休后没有回家过清闲日子,而是毅然挑起了另一项重要职责。他与水库签订的种树护林合同这样写道:“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我自愿为库区闲置土地、荒山植树造林。护林、防火,经费自理,安全自负,栽树国有。”
他常年一个人住在深山,与一条大狼狗为伴,吃的是干馍馍、住的是自挖的窑洞、穿的是别人舍的衣服。为了防火,他逢年过节不回家,甘愿守在深山听广播打发孤寂的时光。因为护林,他窑洞被毁,锅碗被砸,门牙被打掉,经济损失严重。因为种树,儿子5年不联系他,嫌他退休费都花在了买树苗上;侄子和他断了亲,嫌他不顾家;亲戚朋友都说他傻。记者问他:“你后悔植树不?”他坚定地说:“不后悔,只要我还活着,就要再种。人活一辈辈,总得给子孙后代留点啥啊!”
就是这样一位76岁的老人,这样一位“傻子”,用他的坚持,自费为国家植树3000亩,用他的执著,在荒山秃岭上创造了绿色生命的奇迹。
10 赵明翠秦岭山乡的绿色信使
当城市里的人们习惯于即时通讯设备带来的便利时,在秦岭深处石泉县的山乡,很多群众与山外联系的主要途径还是邮件。在崎岖的山路上,身高1.56米的女投递员赵明翠时常骑着包括邮品、自带物品在内重达300多斤的摩托车,有时还要划船通过300多米的江面,把山外子女对老人的牵挂,父母对儿女的关爱,还有爱情,通过一封封邮件和一个个包裹联系起来。
赵明翠是安康市唯一的女乡村邮递员。她投递的邮路服务范围涉及14个村,83个村民小组,共计7000余名乡亲;服务面积112平方公里,邮路全长92公里;有4个村在深沟里,4个村在汉江对岸,属于全县最艰险的邮递线路。她不怕山高路远,不怕大江阻隔,克服邮区大、投送线路长,工资待遇低、家庭事务多等困难,坚持服务基层累计20多年,跑过邮路累计达11万公里,骑烂2辆自行车,1辆摩托车,跑遍14个村的沟沟壑壑,而她至今每月只拿着1200元的工资。
2012年3月,赵明翠的事迹引起新华社、陕西日报等中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深度报道。面对不期而来的赞誉,赵明翠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只是千千万万基层邮递员中的一员,我要为乡亲们送到走不动为止。”她说,自己最大的希望是能带个徒弟出来,把这条邮路无限延伸下去。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