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石狮”“张口”说民俗
家门口的狮子要成对,一公一母守家宅;炕头上的狮子要厉害,赶走娃娃病和灾……狮子被视为“神兽”“灵兽”,石狮子在各地民间并不少见,宝鸡各县区也不乏各种护路狮、镇宅狮、敬神烛台狮、旗杆狮、炕狮等。与南方做工讲究、雕刻细腻的石狮子相比,西府民间的石狮子大多做工古朴粗犷、威风生猛,透着一股厉害劲儿。
西府人把生猛、厉害、不敢惹说成“歪”,正因为这“歪”,西府人将石狮子不仅仅看做看家护院的守卫者,更视为助长西府人精气神的灵物,希望从石狮子身上借得威风和勇气。同时,西府人又担心这种“歪”对脆弱的人和事造成损害,在这个矛盾的情感里,西府石狮子演绎出了很多有趣的民俗行为,耐人寻味。
西府石狮缘何蒙眼睛
在岐山、凤翔一带,部分当地人在娶亲时,凡是遇到桥上、路上、庙门口的石狮子,一概要用红纸或红被面把石狮子的眼睛蒙住,把嘴捂住,有的甚至把狮子整个头都包严实。
既然石狮子在西府民间被视为神兽灵物,那为何在婚庆这个喜庆日子里,却要将其蒙眼、捂嘴、包头呢?
陕西省收藏家协会会员、周公庙管理处工作人员王鹏经常参与当地的婚庆礼仪事务,在他的印象中,给娶亲路上的石狮子蒙眼睛、捂嘴、包头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现在很多人家仍坚持这个传统婚俗。王鹏解释说,西府人认为石狮子具有灵性,是活物,那些威风凛凛的石狮子有霸气和杀气,一则害怕石狮子吓着新娘子,二则是担心石狮子会冲撞了新生的家庭,打破了那一份和和美美。结婚当天,婚姻关系刚刚建立,新家庭犹如新生儿一般脆弱,经不起太生猛的冲击,有大石狮子在的路边和门口都要特别注意,石狮子透着凶猛的眼睛、怒吼的嘴巴、高昂的头最好被蒙起来。这样,西府人的婚礼才会和顺、平稳,以后的婚姻生活也才会美满安宁。
宝鸡市石狮子收藏爱好者马珂说,除过婚俗,在西府不少人家生了小孩之后,家门口或屋里若放有石狮子,会把石狮子的鼻子打掉一块,也是为了避开石狮子的凶猛劲儿,以免石狮子伤害新出生的小孩子。
可见,在西府民间,石狮子被赋予的生猛气息有多重,以至于有很强的“杀伤力”。
马珂认为,西府人对石狮子生猛气息的看重,与西府石狮子的工艺特点有一定关系。经常收藏石狮子的人一眼就能分辨出宝鸡本地的石狮子,西府石狮子一般不会刻意追求形似,而是比较注重神似,造型古朴简洁,线条粗,要的就是一股威猛气,有的甚至从面部来看不像狮子,而像狗或河马之类,但浑身却带着“百兽之王”的霸气,这种霸气和厉害劲儿,在西府人的婚礼、孩子出生等特殊日子里,是需要被遮盖的。
拴娃狮拴住娃娃的精气神
结婚、生子时,狮子被认为是凶物,站在了西府人情感的对立面,所以要被遮眼、打鼻梁。与此相反的是,西府还有很多习俗是把石狮子当成“吉祥物”,被视为西府人的“护身神兽”,这种又怕又爱的情感衍生出了矛盾的民间习俗。
马珂介绍,在西府人的热炕头上,如果有不满一岁的小孩子在炕上爬,那必然少不了一个石狮子,一根粗线或布条,一头拴住炕头上的石狮子,一头拴住爱爬爱动的小娃娃。这些炕狮一般只有巴掌大小,被孩子在炕头拖拉得油光发亮。
凤翔县城关镇周家门前村年近七旬的周建赟说,给新出生的孙子孙女找个好炕狮是当地很多爷爷的职责,尤其是孙子,有一个威风、厉害的炕狮伴着他成长,那这个小娃娃就会沾上狮子的灵气,长大后会变得健壮、勇敢,有男子汉气概,就能天不怕地不怕,做出一番大事业来。正是有了这一种美好的情感寄托,炕头上的石狮子不再是凶物,而是吉物。周建赟认为,炕狮最好是别人家用过的老物件,明清时代的炕狮最好,旧炕狮证明它守护过很多孩子,有了精气神,尤其是孩子刚出生三个月内,最好有炕狮“护航”,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王鹏在寻访民间炕狮时发现,西府人用的小小炕狮以威猛者居多,忽略纹饰,只有个大致的狮子轮廓。在日常生活中,炕狮的实用性是为了用石头拖住孩子,防止小孩掉下炕。实用性之外,西府人更看重炕狮的民俗内涵。
西府老人们认为,小孩子就要长得壮实,尤其是小男孩不需要太文气,大声说话大声笑,虎头虎脑的才可爱。由于对男孩子豪气、直爽、勇敢、敢爱敢恨这些性格特点的看重,带有威风霸气的炕狮自然获得了长辈的喜爱。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孙在石狮子精气神的带领下,能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勇气、有作为的真汉子。
石狮子和关中石匠
从这些民俗可以看出,西府人对石狮子的情感是耐人寻味的,有时候害怕它需要躲避,有时候信赖它需要亲近,家里没有石狮子的觉得少一份安稳,家里有太多石狮子了就担心狮子成群伤了自己。这种见不得、离不得的纠结情感影响了一代代人,至今,石狮子依然在西府民间蹲着、吼着、威风着,石匠们的手底下,依然雕刻着一个个粗犷威风的石狮子。
现居岐山县凤鸣镇五里铺村的伍农、伍建旺父子还从事着雕狮子这个老行当,过手的石狮子有近千个之多。12月13日早上,刚雕好的一尊大石狮被咸阳人拉走了,咸阳人临走时,忍不住夸赞:“宝鸡的石狮子,就是生得有神气。”64岁的父亲伍农雕了一辈子石狮子,他知道,狮子就得雕得厉害些。
年近四十的儿子伍建旺从十六岁起,就跟着父亲落户宝鸡,学习雕狮子的手艺。为了找到好石料,他和父亲跑到渭南市富平县与铜川市耀州区之间的乔山去采集青石,雕石狮子的石料要够厚够大,所以不能用炸的方法取石,只能人工采石,随时有被滚石砸伤的危险。石块采回后需要搬运、打磨,全程手工操作考验着石匠的体魄。石料准备好后,这些体力劳动者又立刻变成了手艺人,开始思索着狮子的造型和神态,再用凿子和锤子凿出一个个活生生的狮子。老石匠伍农雕的石狮子在当地数一数二,他依然喜欢用传统的雕琢手法,不用电动工具,细细雕琢打磨着每一个石狮子。
伍建旺说,石匠们在雕狮子的时候是严肃的,因为来定做狮子的人是想请一个“神兽”回家,回去了要给狮子开光、行礼,与狮子共同生活,不是玩物,所以马虎不得。在西府,像伍建旺这样勤劳、质朴、能吃苦的石匠虽然已不多,却不曾消失过。
石狮子身上寄托着西府人追求勇敢,向往吉祥、安宁等诸多美好的愿望,不论是怕它,要在结婚时遮住它,还是爱它,在孙儿腿上系紧它,反正是离不开它,今后,石狮子还将陪伴着宝鸡人一起生活下去。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