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释陕西方言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某种程度上来说,方言更能代表地区文化特色,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方言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
我在陕西生活至今已有七十多年了。因此,对陕西各地方言有所了解,但不一定注释得准确,现浅谈一些认识。陕西方言从大的方面可分为关中话、陕北话和陕南话。
关中话方言,它又分为西安方言、关中方言东府话和关中方言西府话,它是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之一。现将三个地区的方言,举例浅释如下:
关中话方言:“扎势”——摆架子;“麻米儿”——不讲理;“克里马擦”——形容动作快点;“没麻达”——没问题;“美扎咧”——好极了;“谝”——聊天、说闲话;“木犊娃”——初生的婴儿;“歪人”——横行霸道者;“瓷麻二楞”——不机灵。
陕北话方言:“脑畔”——窑顶;“门限”——门槛;“难活”——患病;“过啐”——小孩过生日;“挨头子”——挨批评;“溜尻子”——巴结人;“圪台”——台阶;“搂早(音)了”——开始干活了;“打发”——派遣走了。“婆姨”——妻子或结过婚的女人;“后生”——青年男子;“猴娃”——小孩子。
陕南话方言:陕南人讲话婉转悠扬,吐字较快,咬音较轻,圆润如歌,听起来缠绵、甜柔,但比较难懂。如:“毛铁”——斧头;“提兜”——箩筐;“筐筐”——竹篮;“舀舀”——水瓢;“挖挖”——勺子;“缸缸”——茶杯。
由于陕西方言所说的含义与普通话不同,往往会给一些外地人带来许多不解。例如明明是馍夹肉,却叫肉夹馍。
在西安某杂志社工作十年的东北尹女士回忆,自己初来西安上班时,经常与一名陕北男同事打交道,每次见到这名男同事,他便会说:“咋家……”原本二人不熟,尹女士以为他说的是“咱家……”顿时,脸红得像个苹果似的,心里直犯嘀咕。后来和人谈起此事才知道,那男同事说的意思是“你到哪里去,有什么事?”随后尹女士笑了,向她解释的同事说了一句“你瓜成马咧!”于是尹女士又一脸疑惑,一个是瓜,一个是动物,“难道我长得像瓜,还是像马……”
另外,有一位北京朋友给他在扶风工作的朋友打电话,接电话的是办公室的同事,操着一口关中西府话说:“人不在。”问:“哪里去了?”答:“吃﹙出﹚去了!”北京那位朋友一看表,可不,已到吃饭时间了,放下电话,心想下午再说。三个小时后,又打电话,接电话的还是那位同事,回答:“吃﹙出﹚去了!”吃的是什么酒席,用了这么长时间!过了一会儿再打,朋友的同事说:“刚回来一下,又吃﹙出﹚去了!”北京那位朋友就有些疑惑了,怎么一整天都在吃?胃口未免太大了。后来终于联系上了朋友,一解释,就笑了。原来那个同事“出”“吃”不分,所以对方也就没法听懂意思了。
在陕西生活久了,发现类似的误解,经常发生在外地游客与陕西人之间,一言一语之间增添了不少乐趣。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