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工作提升陕西影响力 科学发展成就辉煌
8月27日,陕西省召开“科学保护文物遗产 推动成果惠及民生”新闻发布会,介绍陕西近年来文物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陕西省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4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长达1200年。延安是著名的革命圣地。陕西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被国务院批准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物基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陕西省域分布着49058处文物古迹。全省共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97座,一级博物馆6座。全省馆藏文物100万件(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十一五”国家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陕西有15处40个点。2007年以来,按照“中央引导、地方配合、确保重点、集中投入”的原则,陕西先后投入15多亿元组织开展大遗址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40多项。全省文物保护单位标识工作进一步规范,对11处29个国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逐步树立标志碑、标识牌、栽桩亮界。
考古发掘工作成果丰硕。5年来,配合818个基本建设项目完成考古勘探面积3864万平方米,发掘古墓葬1868座、遗址434处,出土各类文物8万多件组。
随着陕西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的矛盾、与新农村建设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与大遗址所在区域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的矛盾十分突出。如何解决这些重要问题,是做好大遗址保护的关键。
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博物馆197座,其中文物系统博物馆131座、国有行业博物馆40座、民办博物馆26座,在这些博物馆中,拥有中省共建博物馆1座,国家一级博物馆6座,形成了数量众多、藏品丰富、门类齐全的博物馆体系。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壁画珍品馆、西安碑林石刻艺术馆、秦始皇陵文吏俑坑、百戏俑坑遗址保护展示厅先后对外开放。
积极推动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启动并完成了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建设,累计完成46万件组文物信息采集,其中,一级文物7860件(组),二级文物15834件(组),三级文物81105件(组),一般文物361715件(组)。陕西是全国唯一一家完成了文物数据采集工作的省份,在全国博物馆数据库建设总结会上陕西省文物局介绍了经验。
陕西成立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IICC-X、砖石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科技部文物保护国际合作基地等,建立了门类齐全的文物科研平台。
进一步加大了与文物重点市(区)和高校的合作力度,合力推动区域文物事业协调发展,先后与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汉中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先后与北京大学、西北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5年来,陕西省探索和总结出了“大遗址保护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当地城乡建设、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的新理念。树立精品意识,打造文化遗产保护精品工程,在考古发掘、陈列展示提升、博物馆建设、对外宣传方面屡获殊荣,捷报频传。
2007年以来,西安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蓝田五里头北宋吕氏家族墓园等6个考古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陕西省连续3年每年有2项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创全国之最。同时,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和汉帝陵考古发掘(汉阳陵东阙门发掘)荣获全国田野考古奖。
首次为农民立碑,鼓励弘扬社会保护文物的正气,鼓励引导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中国文化遗产日期间,在宝鸡召开的全省文物保护先进个人表彰会暨杨家村群众保护文物碑揭碑仪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