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秦腔六十载 年过七旬闲不住
张咏华,著名秦腔旦角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西安易俗社名誉社长,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近日,张咏华在易俗社百年华诞之际,公开发行自传《艺海搏击60年》一书,总结了自己的艺术人生,也了却她多年的心愿。记者借此采访了张咏华,为戏迷公开她的退休生活。
张咏华,从小因为姑姑爱戏而改变了她的人生,9岁就开始从艺,是易俗社第一批女演员。从艺60余年来,她塑造了80多个戏曲人物形象,其主演的《冼夫人》、《走雪》以及导演的《镇台念书》,都颇受好评。
退休后又挑起重担
1995年,张咏华退休后,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工作量不但未减,反而加重。她形容“退休成了我挑重担的代名词。”首先,在演出方面,有了增加,另外,她除了任职导演外,还被委任为易俗社名誉社长。一时间,集管、导、演于一身,忙碌自不待说。
张咏华告诉记者,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外单位来剧团包戏,或者应邀赴外地演出,对方大都提出一些要求,如指名道姓地要有“两花一篮”即张咏华、陈妙华、肖若兰。以后由于陈妙华身体欠佳,不能正常演出,请方却提出要看心目中的“花篮”,即张咏华、肖若兰。“当肖若兰患病后,只能由我支撑局面。比如,当时我们分两队演出,我在二队领衔主演,却要在两队之间奔跑。常常是这边才乘车回到西安,还未进门,那边的车已在等着我上,我只能下了这边车又上那边的车,去完成演出任务。只要观众满意,就是对我的最大安慰。”
有一年张咏华对自己的演出做了个统计,仅《庚娘杀仇》一剧,一年内就演出80余场,其它折戏和本戏尚未统计,就这样年复一年,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宁可不演绝不滥演
近几年来,张咏华露面很少,许多戏迷询问原因,对此,张咏华解释说:“现在公开的演出少了,自然舞台上大家见得少。其他方面组织的演出,虽然不少,但我很少参加,因为我演的剧目大多为‘正剧’,它不宜‘轻装简行’,要和乐队紧密配合,若配合不好,演员就感到别扭,质量无法保证,这样的演出对不起观众,与其质量无保证,宁可不演,绝不滥演。所以,我出门也就少了。”
“幕后”工作很多
一些社会活动,张咏华也参加得很慎重,比如“庆贺”、“评委”等。提及此事,张咏华颇有看法,“我感到有些活动‘华而不实’,特别是一些文艺活动场所,大有‘虚捧’态势,缺少‘实言’之风,易使人言不由衷。还有一些活动的组织者,虽说无‘潜规则’,但需要‘心领神会
’按组织者的‘意向’去执行,以心领神会代替‘统一口径’,这难免有失公允,大有‘虚夸’之嫌,因而避之较好。”
张咏华说:“我曾自问,是自己自闭吗?不是的,只能说尚不适应某些现实罢了。其实我‘幕后’工作很多,一直在忙碌着,给青年演员和戏迷爱好者排戏和辅导,从未间断过,也可能‘幕后’工作更适合我吧。我在易俗社工作一生,为秦腔事业拼搏几十年,同志们送我一个绰号,说我是‘老黄牛’,我崇尚老黄牛那种憨厚、扎实、苦干的精神,只要于人民的事业有益,心里总觉着甜。”
对秦腔节目如数家珍
张咏华称,自己一生中除了演戏没啥特别爱好,唯独喜欢听听广播,尤其对陕西戏曲广播情有独钟。每天早上,听新闻,中午边做饭边听《900点戏台》,晚上9点到10点的戏曲节目,她对栏目主持人及播出时间如数家珍。她也常做客秦腔节目,她说,通过广播和戏迷交流是令她最开心的时刻。
作为老艺术家,张咏华很注重提升自己,她不希望自己守旧传统,因此,央视戏曲频道的大赛节目她必看,了解当今戏曲的趋势,让传统戏曲与时俱进。采访结束后,张咏华还赶着化妆,准备当日晚上的演出。看着这位70多岁的老人,犹如年轻人一般阳光、奔波忙碌,记者不禁心生怜惜,想说声:保重身体!
文/王小依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