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韵和今风共存袁牧
记得当代作家余秋雨先生在二十多年前发过一篇文章《白发苏州》,对苏州的人文做过精彩的描述。柔婉的言语,姣好的面容,精雅的园林,幽深的街道,处处给人以宁静的慰藉。现实生活常常搅得人心志烦乱,那么,苏州无数的古迹会让你熨贴着历史定一定情怀。有古迹必有题咏,大多是古代文人超迈的感叹,读一读,那种鸟瞰历史的达观又能把你心头的皱折慰抚得平平展展。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
苏州是传统吴文化的发祥地与核心地区,是一块名副其实的文化福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到苏州,人们一般都会想到她有2500年有历史,昆曲、古镇、园林、小桥流水是她的代表形象。如今,苏州人给苏州赋予了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学习研究苏州精神文化底蕴的视角,可以简单概括为尚文重教的“天堂地”、兼容并蓄的“太湖水”、引进走出的“郑和气”、敢为人先的创新魂、亲山乐水的生态情。
苏州是宁静的,也是轩昂的;是古老的,也是时尚的。盛赞苏州的“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委会这样说:“一座东方水城让世界阅读了2500年,一个现代工业园用10年时间磨砺出超越传统的利剑。她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她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方与西方的对接。”
苏州,活力和魅力兼备,古韵和今风共存走过苏州现代花园般的工业园区,经过风情万种的七里山塘,再次来到闻名遐迩的寒山寺。那“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碑文,既熟悉,又有点陌生,我撞了三下大钟。我心潮澎湃,浮想联翩,从人间“天堂”到“天汉”,从春秋战国吴文化到两汉三国汉文化,从褒姒到西施,从张骞到郑和,历史人文中积淀的吉光片羽,有太多的相似。我想起家乡汉中,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具有2500年历史的汉家文化发祥地、天汉的美誉;想起了从“小桥流水、人家枕河”中走出去的历史文坛贤能张若虚、范仲淹。我不禁吟诵起:“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诗句。
我是汉族,我讲汉语,我写汉字,这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而汉朝一个非常重要的重镇,就是汉中。来到汉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儿的山水全都成了历史,而且这些历史已经成为我们全民族的故事。所以汉中这样的地方不能不来,不来就非常遗憾了。因此,我有个建议,让全体中国人都把汉中当作自己的老家,每次来汉中当作回一次老家。这就是余秋雨先生给汉中的评价。
苏州,人间“天堂”,我向往;汉中,我的“天汉”,我恋家。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