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论“道”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一块死肉,打也不知痛痒,恐终不济事。”儿时的王阳明就懂得这个道理。他12岁时,曾向塾师问道:“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塾师答道:“只是读书举进士而已!”守仁听后不以为然,当即辨驳道:“举进士恐怕不能算第一等事,而读书学做圣贤才是头等大事。”不看重登第做官,而有志于读书学做圣贤,小小少年,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格局呢?这或许和“王家”的教育有关系吧。
17岁那年,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件著名的事。朱熹说“格物致知”,他和一位姓钱的朋友决定按着朱熹的“格物”说来下手格竹子。他们从早到晚眼睛眨也不眨地看着庭前的竹子,竭心尽力地来推究竹子中存在的道理。既然朱熹说一草一木皆含至理,他们便来直接验证。到了第三天,朋友辛劳生病,王阳明还笑他不中用。但是到了第七天,王阳明也因为心力交瘁,病倒了。
36岁那年,王阳明因仗义执言被发配到贵州龙场。到了龙场,因为是钦犯,没有地方给他住,他只好在离驿站不远的小孤山一个洞口旁搭了一个草棚子栖身。沦落至此的王阳明总自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他筑起一个石,发誓说:“吾惟俟命而已!”一天深夜,他忽然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就好像有人在他耳边亲自告诉他一样。王阳明大呼雀跃:“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王阳明曾提出“人人都有知良知。”有一次王先生外出,不幸与同行的人被盗贼绑劫,当盗贼得知他是阳明先生时,就问他:“您说人人都有良知,我们这群盗贼也有良知吗?”王先生肯定地回答:“有。”盗贼反问:“我就觉得我们没有什么良知,你非要说有,你能证明给我们看看吗?”王先生要求他们说:“现在照我说的去做,我证明给你们看。”于是,王先生让他们脱掉外衣、内衣,一层层地脱掉,直到剩下最后一条裤子的时候,还命令他们脱掉。盗贼喊道:“不行呀,这个不能再脱了!”王先生说:“这知就是你们的良知啊!”
“一代心学巨擘”的阳明先生一生致力于“致良知”“知行合一”宣传。他每到一处就讲学,宣传“知行合一”,大抓思想教育。正德十四年平定南昌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后,由于他的学识才能卓越,“才高遭人嫉”,官场上他沉浮不定……但他得到了世人的敬仰,从学之人数不胜数。“震动朝野,势如旋风,席卷明朝中期的整个学界。”他的学说使儒学趋于完备,并影响国外,“成为日本的显学”。
阳明论道一剑霜寒,500年后光华依然,那力量或许就在“致良知”吧。
文/尹明发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