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西北人就到哪里演 用秦腔给官兵鼓劲
77岁的白贵平,衣着简朴,精神干练,在做客陕西戏曲广播《艺术人生》节目中,不善言谈,就戏论戏,而他的那段支边演艺经历却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在西藏的二十五个春秋
1954年,18岁的白贵平走出灞柳之乡,带着对戏曲的热爱和向往,考进了在西安挂牌成立的“西藏秦剧团”。在经历了不到两年的科班训练后,于1956年与同期50余名学员奔向了数千里之遥的西藏拉萨,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戏曲人生。
用白贵平的话说:“我从没有想过要到那么远的地方,也从没想到会在那个地方一待就是25年。”
秦腔在边疆好比一封家书
边疆剧团的演员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观众——驻边部队、援疆干部、支边工人……他们远别西北故园,唯一把秦腔当做一种乡情、一种慰藉。白贵平说,他的记忆里没有票房、没有头牌和名角,更没有大奖赛,“我们剧团的演员只知道演戏,那么大的西藏哪里有西北人就到哪里演,几乎是半军事化管理,曾经一天走十几个哨所,哪怕只唱几折戏,那些战士都要迎出几里地……”“那不是看戏呀,那是等一封家书,这家书写得好不好是一回事,可毕竟是从家里来的……我们那时候唱戏可不是谁的戏红、哪个戏能卖钱就唱哪个,战士出发前唱啥、哨所站岗时唱啥、工人生产时唱啥那是不一样的,一句话,要给大家鼓劲呢……”白贵平说。
退休唱戏不懂要报酬
1976年,拉萨秦剧团因故解体,白贵平与同为支边戏曲演员的妻子(原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旦角演员)张亚萍一起调回西安,进入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25年的边疆生涯至此画上了句号。
退休后,他把所有闲暇时光都用在带学生、排戏、当评委、做义演上。至今白贵平还不懂得要报酬,“人家给了咱就要,不给从来不提。”他说:“有人学戏听戏是好事,咱高兴还来不及还能要钱?”当问到他对自己的戏曲事业最满意的是啥?他感慨道:“我是认认真真地唱了一辈子。”
文/陕西戏曲广播主持人李倩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