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灯为何遭冷遇 质量差省电不省钱成主要原因(2)
消费者:
省电不省钱
政府的大力推广使节能灯市场普及率显著提高,然而相对于政府的热衷,一般消费者对节能灯的使用却表现得有些冷淡。
近日,记者走访了西安多家大型超市和灯饰店、五金店,发现普通的白炽灯在市场上仍占据一席之地。虽然在销售中多数店家都首先向消费者推荐节能灯,但消费者对白炽灯似乎仍情有独钟。
“听说节能灯的亮度一般是普通灯泡的5倍以上,使用寿命也是普通灯泡的5到6倍,能节省80%的电。这样一算,我买一只10瓦的节能灯就能达到普通白炽灯50瓦的效果,按每天使用5个小时算,一个月能省6度电,一年就省72度,而一度电是0.6元,这样一年就能省下43块钱。”家庭主妇王女士说,她购买节能灯可是经过了一番精打细算。“可想不到的是,买来的节能灯用了不到两个月就‘罢工’了,我以为自己运气差,就又买了一个,结果寿命还是只维持了3个月。”王女士说,以前家里普通灯泡使用一两年都没故障,本以为节能灯用个5、6年应该不成问题,却不知如此“短命”,这么一来,就对节能灯失去了信心。
青年路一家五金店的店主告诉记者,前几年节能灯出现过一段时间的热销,但近一两年节能灯市场有些低迷。虽然政府一直在宣传节能灯的好处,市面上节能灯的品种、数量也远远高于普通灯泡,但销量就是上不去,销售额还不如普通灯泡高。他认为主要原因还是节能灯价格贵,比如一支2U型13瓦的节能灯售价在15元左右,而一个普通白炽灯只需1.5元,所以部分市民图实惠而选择购买白炽灯。另外,还有一些市民是在使用节能灯之后,发现产品质量不过关而打消再次购买的念头。
“我家装修好不到两年,厕所安的节能灯就换了三次,这节能灯的质量太差了。”5月1日,在大庆路玉林市场正在选购灯具的白先生告诉记者,“我准备将厕所的灯换成普通的白炽灯。”卖五金电器的店老板告诉记者,虽然国家提倡使用节能灯,但事实上节能灯的销售情况并不太理想,主要原因还是节能灯价格太贵,而且质量不可靠。
同样,在家世界家居建材中心,正在挑选灯具的孙小姐对使用节能灯也有所顾忌。“我知道节能产品能省电,但是价格实在太贵,觉得划不来,而且我也不太清楚这节能灯到底能省多少电,还是考虑眼前实惠,购买普通灯具算了。”在该卖场灯具柜台记者看到,节能灯的价格确实比一般灯泡要贵许多,有的甚至相差十几倍。一般灯泡价格在2元左右,而节能灯的价格基本都在50元以上,大品牌的基本都上百元。
今年一季度,陕西省质监局对市场上的节能灯产品质量进行了一次监督抽查。结果显示抽查的67家企业,71个批次样品中有40个批次样品不合格,样品批次合格率仅为43.7%。不合格的产品涉及能效标识、机械强度、互换性、异常状态、耐热性、标志、能效限定值、谐波、初始光效/光通量、灯功率、显色指数、色容差等项目不达标。
调查中记者发现对节能灯消费冷淡的消费者不在少数,价格过高和质量参差不齐是节能灯不能快速推广的主要原因。
节能灯
推广要“扶上马,再送一程”
节能灯虽然已在市场相当普及,但对于什么样的产品才算是节能灯,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大多消费者对节能灯的概念比较模糊,基本都是从外型上加以区分。消费者反映,使用三基色节能灯的用户,普遍感到省电省钱,而使用卤粉或混合粉节能灯的用户,不少人感到省电不省钱。而据有关专家表示,目前国家权威部门并没有节能灯的法定定义,事实上只有“纯三基色自镇流荧光灯”才能称作节能灯。卤粉灯发光效率低、寿命短,根本不应该叫做节能灯,正是这部分灯影响了节能灯的声誉。
在大明宫建材商城,某品牌节能灯经销商告诉记者,合格的节能灯使用寿命一般都在5000小时以上,超过普通白炽灯的五倍以上。测算下来,节能灯只要用满1600小时,省下的电费就能抵上与普通灯的价格差距,其余3400个小时都属于“免费省电”。如果把一盏75瓦亮度的白炽灯换上15瓦的家用节能灯,在使用寿命期内,就可以省下大约200千瓦时的电,等于“净挣”了100多元人民币。然而,目前节能灯市场缺乏权威的评价机制与市场准入机制,导致产品质量鱼龙混杂,使得许多劣质灯也披上节能灯的外衣,扰乱了整个市场,从而让部分群众产生了节能灯省电不省钱的感受,影响了节能灯的推广普及。
在节能灯质量上,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良好的监管制度。虽然我国也有节能灯标准,但该标准不是强制性的,在标准执行和监管上的力度还不大。要实现节能环保的预期目标,必须建立良好的质量规范和监管体系,鼓励企业制造真正有创新性和附加价值的产品,让市场进入良性循环。
采访中记者发现,节能灯固然省电,但其价格比白炽灯要高出很多倍,而且其“经济效益”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体现。从消费心理上看,消费者普遍看重眼前的一次性开支,不愿算长远的经济账,在环保意识不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从产品方面看,市场上节能灯质量良莠不齐,使用寿命不尽如人意。如此一来,节能灯难免给一些消费者造成“省电不省钱”甚至“不省电也不省钱”的负面印象。
所以,在节能推广的起步阶段,政府“扶上马,送一程”很重要,往往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2008年开始,国家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广节能灯2.1亿只。但要将全国14亿只白炽灯全部替换为节能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想人们真正接受节能灯,不仅要加大推广力度,还需加强市场管理,让节能灯名副其实。
西北信息报记者 吴鹏飞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