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拟建高科技造天下第一宫:阿房宫遗址公园
阿房宫,是《史记》《汉书》等正史记载中的一座秦代宫殿,它豪华奢侈、规模宏大、结构精美,在中国的建筑史学中,具有一种里程碑式的、无可比拟的学术价值。
1994年,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经过一番实地考察,一致确认:秦阿房宫建筑遗址保存完整的程度,在世界古建筑中名列第一,属于世界奇迹和著名遗址之列。此后,阿房宫是“天下第一宫”的美誉,也就传遍了整个世界。(据西安档案网)
本报讯 昨日上午,市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阿房宫遗址保护规划》,并将经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同意后,报省政府审批。未来西安将以阿房宫遗址的文物保护为核心,以高科技和艺术手法为展示途径,向世人呈现一个全方位展现秦文化及秦代历史风貌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和城市中央森林公园。
阿房宫
保护规划
分“三步走” 先抢救性保护加固
阿房宫遗址属于大型秦代宫殿建筑遗址。遗址主要有8处,包括前殿遗址,上林苑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六号建筑遗址,好汉庙建筑遗址。遗址规划范围的重点区域以阿房宫前殿遗址为核心,包括上林苑一号、二号、四号、五号、六号建筑遗址所在区域。
规划分为三期,近期目标2012年到2015年,完善遗址保护区划和管理规定,对前殿和四、五号遗址进行抢救性保护加固。控制周边城市建设,保持遗址周边景观环境。2015到2020年,实现对阿房宫前殿遗址的整体保护,建设考古遗址公园。远期目标,将实现对阿房宫前殿遗址及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
如何保护
设防雨遮蔽设施 清除植物防破坏
《规划》通过后,文物保护部门将采取设置防护围栏、覆棚保护以及科技保护等手段,加强遗址科学保护的力度。对阿房宫前殿、上林苑四号遗址本体由于既往原因造成的高危部位,如底边悬空、开挖洞穴、沿边裂隙等开展物理性支护、砌筑及填补等抢救性保护工作。
启动遗址坡顶及底边疏水和导水设施建设工作,以保证遗址的整体稳定性,避免大面积垮塌。必要时针对重要遗存部位建立坡顶防雨遮蔽辅助设施建立工作。对遗址出露部位展开防风化补强、局部修复及其生物病害扑灭抑制等工作。同时,对遗址上生长的对遗址产生严重破坏的植物予以清除,防止植物根系对遗存本体的破坏。
保护区分为三级
二类建控地带构筑物限高18米
据悉,保护区分为三级,即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景观协调区。
根据《规划》,阿房宫遗址保护区范围内将禁止建设任何新建筑物、构筑物,禁止进行生产、生活建设行为。禁止有损遗址保护的爆破、钻探、采砂、取土、挖坑、烧砖等各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建筑控制地带,对造成遗址严重污染的企业将限期改造或搬迁,一类建筑控制地带构筑物限高8米,二类建控地带构筑物限高18米。景观协调区内,将控制建筑的高度、体量和密度,建筑物形式、色彩将与遗址景观风貌相协调。
市文物局局长郑育林表示,“除过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和景观协调区其实是缓冲地带,未来将打造为城市景观台和城市中央森林公园,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和谐共生。”
用高科技手段
展示“天下第一宫”奇观
未来西安市将按规划要求逐步整治遗址保护范围内的环境,分期实施展示工程,并建立3平方公里的阿房宫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用高科技手段展示唐朝诗人杜牧笔下的《阿房宫赋》中描绘的“天下第一宫”奇观,打造西安城市中央森林公园,建成又一个国家级旅游目的地。
展示将分为露天原状展示、场馆展示、覆盖模拟展示、多媒体展示、考古现场展示等多种手段。
出于保护文物现状,提供良好的展示环境、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目的,保护区内将对阿房宫遗址区内的开放容量进行控制。由于遗址区内限制参观人员随便踩踏,只能顺游览路线参观,根据遗址区内展示路线长度,按平均滞留时间2小时左右、每天开放时间6小时计算,每天最大游客量控制在2200人左右,按每年参观日200日计算,每年游客量控制在35万人左右。
相关阅读:
秦阿房宫遗址位于三桥镇南,其范围东至皂河西岸,西至长安县纪阳寨,南至和平村、东凹里,北至车张村,总面积11平方公里,在现辖域内约7。8平方公里。史载秦惠文王时在此建离宫,宫未成而亡。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再次修建阿房宫,
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继续修建。秦末项羽入关,付之一炬,化为灰烬。汉代属上林苑而得以利用、扩建,汉末废毁。南北朝时这里建有佛寺,宋代演为农田。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