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体书法的意境
书法意境是指书法家包含情感,用线条艺术书写汉字的技能,它所展示的是文字作品的字、辞、句、章,用笔墨、形态、力感、神韵表现作品的内涵。王羲之《兰亭序》抒“兴”、“叹”之情,意境洒脱超迈。颜正卿《祭侄文稿》抒悲愤之情,格调沉郁怒张。至于苏轼之《寒食帖》,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一气呵成。苏轼将诗情与心境呈现于笔端,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结字大小、疏密、轻重、宽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从而渲染出一种苍凉多情,沉郁凄怆的意境。境由心造,“三大行书”因三位大师所处时代、心境、才情不同,便有了迥然不同的意境。
遍览毛泽东不同时期的书法,其神韵、意境也因其阅历、心境、才情殊异,呈不同格调。
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说:“学书在法,人人可传,而意在心中,妙不可言”。毛泽东的书法意境是与其伟大的政治抱负,超凡的人格魅力和运筹帷幄的军事才能紧密相联。在红军长征中攻克娄山关后,以“残阳如血”战事惨烈为题创作了《忆秦娥·娄山关》。这幅书作以行草取狂草气势,运笔采用抽峰提腕法,笔恣潇洒流畅,点画苍劲圆转,用墨浓淡苍渴,连笔映带如游丝,飞白如擦笔,大气磅礴,苍茫雄浑,气势如惊雷闪电,其态若龙蛇盘行,筋骨深涵,自然流美,把遵义会议之后,亲自指挥红军夺取胜利的兴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轰动山城重庆的《沁园春·雪》,伟人豪情满怀,直抒胸意,凌云壮志,伟大抱负流出笔端。1936年2月,红军由陕北子长县出发,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部队行进至清涧县袁家村,鹅毛大雪,漫天飞舞,遥望长城内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平日里奔腾的黄河,顿失滔滔。毛泽东于2月7日晚深夜,在窑洞里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丽诗篇。诗人胸怀天下,视通八极,思接千载,评说历史功过,藐视蒋家王朝。据史料考证,毛泽东前后书写《沁园春·雪》达11次之多,时间跨度达30年。书体楷、行、草兼备,风格或奇侧险峻,或圆润明丽,或廋硬劲健,或飘逸灵动。幅幅神韵俱佳,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情怀。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是毛泽东晚年酬唱之作。诗人雄视环球,睥睨帝国列强,气概宏大,尽显伟人胸襟。1962年,中国人民抵御外来压力顺利度过难关,郭沫若感触良多,心情振奋。因而在辞旧迎新之际填词《满江红·领袖颂——1962年元旦书怀》。时在广州的毛泽东,吟读郭沫若词后,情不自禁,激荡起久蓄胸间的诗情和成这首词。毛泽东这件书作,诗情与墨韵交融,通篇波澜起伏,大开大合,直到最后达到高潮,真可谓是“可遇而不可求”。
世纪奇峰有特征,孤绝气度不平庸。习书作赋休闲视,偶而一为妙出神。学习、研究、继承毛泽东的书法使人领略到了“貌若蒿岱峻极,灿若列宿丽天”的意境。观其形,笔走龙蛇,呼之欲出。悟其神,雄浑恣肆,天马行空。解其境,行云流水,气象万千。以此形容比喻毛体书法,殊不为过,正得其宜。
文/秦利平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