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王家春:艺术要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2012-04-20 19:45  兵马俑在线  字号:T|T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人民的精神食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新世纪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在“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的号召下,艺术工作者应该扫除艺术界的乌烟瘴气,创造健康营养、滋补心灵的精神食粮。

一、艺术应是对美的创造活动,是具有美感、沁人心脾的文化佳肴。

“民以食为天”。五谷杂粮谓之身体之食粮;浩瀚文化谓之精神之食粮。在人类创制的名目繁多的文化佳肴中,艺术可谓是最耀眼醒目、散发着迷人香气的略带神秘的精美菜肴。

当我们聆听莫扎特的乐曲、观看梵·高的绘画、朗诵李白的诗词、阅读莎士比亚的剧本……总之,欣赏任何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时,我们总会有这样的感受:深深为作品所表现的意蕴所吸引、陶醉,周遭的一切全都淡去,自我融入其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或喜或悲、或怒或嗔,我们总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从感官到心智变得灵敏活跃。这一过程就是艺术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可见,艺术带给人们多么丰富的体验,欣赏艺术就是乘着想象力的翅膀展开的有趣心灵旅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间接拓宽了个体生命的广度。

艺术如此巨大的魅力来自于对美的创造活动。自然美只是一个美的物品,而艺术美是物品的一个美的表象。这个表象是艺术家用自己的技能和境界“美丽地描写”出来的,而被描写的物品是不分美丑的,就连狂暴、疾苦、战争等作为灾害都能被很美地描写出来。艺术的特性是美,而这种美是体现于创造中的深刻的美,是挖掘人性的思想美,是动人之情、启人之思、沁人心脾的美。

二、在利益的驱使下,艺术界乱象丛生,扰乱了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值得全社会深思。

市场经济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刺激着文化需求的增长,加之西方消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我国进入了一个文化多元加速食的时代。我们的精神食粮在不断丰富化多样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危害心灵健康的有害食品。艺术更是在经济化、物质化大潮裹挟着西方后现代艺术思潮扑来,激起一片“繁荣”时,营养价值被冲淡甚至变质为精神毒品。

看看那些随处上演的热闹非凡的艺术闹剧吧:以画大头“报名照” 为特色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人物目光呆滞、表情服饰统一,充满着对社会的嘲讽。他们所谓的创作,即制造一个概念,然后无限的复制。作品如放大了的照片画,并无艺术创造价值可言。另有些艺术家,经常绘制的动物系列,充满着恶浊暴戾之气,图像缺乏人类对动物最起码的人性怜悯;又在所谓的“桃花”系列中,丑态恶心地表现淫荡场面。还有甚嚣尘上的行为艺术:赤身裸体涂满蜂蜜,端坐在北京的一个肮脏的公厕里2小时,让身上落满苍蝇;将猪的胸腔打开,露出跳动的心脏,然后再缝合好,竟取名为《复活节快乐》;用浑身涂满涂料的裸女身体作画笔,在10米多的长白布上进行“新载体绘画” 的“艺术尝试”; 甚至还有用大粪淋头,用刀割开自己的手,让手感染乃至生出蛆虫等等,这些充斥着色情、暴力、血腥、污秽甚至下流的形式怪异、令人作呕、毛骨悚然、疯狂变态的“艺术”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还是心灵的启迪?恐怕只能引起公众的惊愕和灵魂的烦躁,让那些原本空虚乏味的灵魂更加堕落沉沦。

人民日报刊登《文艺创作十大恶俗》一文,犀利地揭露了当下文学艺术界的丑态:回避崇高、精神缺失、以量代质、近亲繁殖、跟风炒作、权利寻租、解构经典、闭门造车、技术崇拜、政绩工程。这种种丑态背后是一群顶着“艺术家”头衔,抛弃社会责任,出卖心灵自由、拥抱权钱名利、招摇撞骗坑害百姓心灵的骗子!他们及其作品已沦为被“名望”和“市场”驱使和把玩的“物件”和“玩意儿”,哪里懂得艺术是人的精神不断地要求自我通过实践于客观世界来表达自己,观照自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人性活动!哪里懂得艺术之美何在!

三、艺术家应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护者,是美的创造者。

在真善美与假恶丑被那些少数所谓的艺术家蹂躏成一体的今天,每个正直的艺术家都应该用社会责任感和良知来清除丑恶毒瘤,用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来重现艺术之美。

首先,艺术本身具有的社会责任要求艺术家必须具备崇高的责任和不泯的良知。艺术所具有的责任感来自于审美的道德判断。人在作审美判断时,形式上的审美判断取决于主观感受,但对内容的领悟则存在理性的分析,这其中既有文化修养、生活经验等因素,也就必然存在着道德观念所起的作用。例如悲剧和喜剧就是从伦理、道德的立场上去判断的。当艺术作品所反映出的道德理念同欣赏者内心所具有的观念产生共鸣,艺术美也就为人所承认,艺术也才能够实现它的审美价值。但审美主体——人类情感的丰富多样性使人类的感官世界不仅能够接受美的内容,也能接受丑恶的东西,并且有些时候,丑恶内容的诱惑力对有些人的影响还要超过艺术的感染力。因此,艺术在人类心理发展中明显带有责任,这就要求艺术家不仅其道德标准不能脱离社会伦理,个体的审美趋向不能危害他人,而且力求“明劝诫,著升沉”,担当起公众精神家园的守护者。

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应是社会责任感的基础。热爱生活,善于用独特敏锐的眼光去捕捉美,再把美用艺术形式记录下来,让观赏者分享美带来的愉悦,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同时,也激起他们的生活热情和审美情趣,就让这个世界少了很多暴戾和乏味,良好的社会风尚自然形成。

心怀家国天下,关注人生百态,是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例如,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这幅画震撼了全世界和平爱好者的心灵,它已成为人类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象征。再如,2008年“5·12” 特大地震发生后,一幅幅表达人间大爱的画面、一首首传递同胞情深的歌曲,这些作品的生命力永不消逝。

再者,艺术的生命力要求艺术家具备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的精神。艺术的生命力源于艺术家基于生命体验的精神追求。艺术家往往会站在一个更高的基点上,用审美的眼光审度那些自己经历过和感受过的人生,或将现实中的痛感转化为审美中的快感——创作便是一种寻求感情上的寄托与共鸣的行为,亦即不断寻求和营造理想的精神家园。艺术家的精神追求是建立于人格独立之上的。人格独立,心灵才能自由,才能超越于诱惑重重、变幻莫测的现实世界,追求美好的精神境界。翻开中国艺术史长卷,能够经过时间的冲刷一直伫立于艺术史上的大家,都是因为其有着不为俗流冲倒的坚实的精神支点:独立意志和人生信念是前提,艺术作品是其结果。它们统一凝聚在艺术家的人格中。这一点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尤为明显。那些背弃艺术或者将艺术当做牟取官场资本和经济利益的附属品的“艺术家”, 自身便缺少完整充实、自由独立的心灵,缺少对于艺术的真诚与挚爱,缺少一种优秀艺术家应有的内在的个性资质。同时,独立的人格即形成了批判的精神,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进行敏锐的洞察和理性的思考才能发现美和创造美。总之,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的精神,既是艺术家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又是开启艺术生命力之门的首要条件。

面对我们这片土地上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历史文化,面临着我们这个时代所呈现的一些痛心的命题,中国的艺术不缺少题材,而是缺乏表达;不缺少资源,而是缺乏灵性。希望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政策春风下,美的表达不断涌现,灵性的创造如雨后春笋,艺术家创作生产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陕西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哲理中国画画家 王家春)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乾县灵源镇孝义村村口现两具尸体 半个月已经14具尸体

    2012-04-19 13:34阅读

    陕西最年轻县长简历疑造假推算3岁半上学 官方称简历为真

    2012-04-15 13:59阅读

    西安新建6000泊车位,弥补历史欠账

    2012-04-08 14:27阅读

    大石碾,一首遗忘了的民谣

    2012-03-10 08:48阅读

    暴走鞋科学健康的时尚品?专家建议每次穿不宜超过半个小时

    2012-03-05 15:18阅读

    南门东门朱雀门和平门将建下穿式立交解决交通拥堵

    2012-02-09 16:11阅读

    团省委与“两会”代表委员畅议农民工文化生活问题

    2012-01-13 11:51阅读

    映象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