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贺抒玉推出 三秦大地的生命之歌——贺抒玉创作评论集

2012-04-20 19:34  兵马俑在线  字号:T|T

“若谷胸怀自大方,冰心雪韵化文章;抒情吐意如流水,玉润珠圆字字香。”这首嵌名诗出自赖伯年教授之手,诗作非常巧妙,不但嵌着陕西文坛贤伉俪的名字——若冰和抒玉,更是赞颂了他们在文坛的成就。作为从延安时期走过来的老作家,贺抒玉一生笔耕不辍,在陕西文坛乃至中国文坛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久前,她还推出了《三秦大地的生命之歌——贺抒玉创作评论集》,又一次让文坛瞩目。在纪念毛泽东《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记者走近了这位女作家,也走近了她亲历的那段红色岁月。老人家虽然已经83岁高龄,却耳清目明,回顾起往事更是条理清晰,侃侃而谈,那一口地道的陕北口音让人备感亲切。

米脂中学开启创作之门

俗话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贺抒玉就是个“米脂婆姨”。“我生于1928年,陕北米脂人,我家是书香门第,祖父是清末的进士,我的父亲是当地小学男校的校长。在那个很少有女孩子念书的年代,我母亲就让我读书。”刚开始读书时,贺抒玉因为年龄太小并不怎么喜欢学习:“后来母亲为了鼓励我们这些孩子,就说谁念书就可以不用做家务,为了逃避家务我就开始读书了。”《红楼梦》《水浒传》还有鲁迅的作品深深吸引住了她。“那时的经历让我养成了一个习惯,读书就觉得心里特别安稳。”对贺抒玉来说,书籍不但引导她爱上了文学,更塑造了她的性格,虽然她一生命运多舛,但她却始终乐观向上。

因为身处陕甘宁边区,家中又有三个党员,父亲思想特别进步,读中学时贺抒玉顺理成章地选择了八路军开办的米脂中学,“进入米中,就意味着参加了革命。因为米脂中学就是为革命培养接班人呢!”贺抒玉记得,她读中学时,老师都是从鲁艺过来的,“讲课非常棒,当时我的语文老师叫邢立斌,后来成为贵州省作协主席。他启发我们要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素材写作文,比如我最感兴趣的人,我最喜欢的人之类的题材。我写了两篇作文,《我的奶妈》和《新式婚礼》,都被老师当做范文,还贴在了墙报上,米脂中学为我开启了文学创作之门!”

在实践中感受文艺的巨大力量

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整个陕甘宁边区都在学习《讲话》精神,当时绥德地委书记习仲勋非常重视文化,倡议成立绥德分区文工团,而贺抒玉就是在这时被选入文工团的。“我记得那是1944年初春,我姐姐嗓子特别好,而我秧歌扭得好,所以我们姐妹俩就一起被选入文工团了。”当时国民党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文工团也要自给自足,绥德分区文工团就走乡串巷进行演出。

当时习仲勋书记从鲁艺调来了干学伟等四位老师,文工团演出质量节节上升,甚至还排演了轰动一时的歌剧《白毛女》,在当地名声大噪。“我们文工团演出不断,完全能自给自足,因此觉得特别光荣。”而贺抒玉记得,习仲勋书记特别可亲,每天下班都要步行到文工团,把团里所有人的名字都能牢牢记住,“有一次看到干学伟老师因病消瘦了不少,特意送来了两副羊骨头,让他补补身子。”

贺抒玉开玩笑说:“那时我又瘦又小的,不像现在是个大胖子,所以演啥一看都是小孩,唱歌吧嗓子也不太好,就跟老师学着拉二胡,拉提琴。后来团里要创排新节目,就把我调到创作组了,让我写剧本。”调到创作组后,贺抒玉中学培养的写作才能得到了发挥。17岁那年,她和姐姐合写了小歌剧《喂鸡》,教育农村家庭要勤俭节约,演出时效果特别好,就连鲁艺校长周扬看了之后,都盛赞有生活气息。随后周扬将这部作品推荐给了《解放日报》发表,著名诗人贺敬之还专门写了前言。

抗战胜利后,绥德分区文工团调到了延安,成为西北文艺工作第二团。贺抒玉感慨地说:“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了文艺的教育力量。我们给俘虏们演出《白毛女》,看到结尾处,他们也是热泪盈眶,都是穷人家的子弟,很多人看了戏后就决定投身革命。《讲话》说文艺可以宣传教育人民,也是打击敌人的武器,我们年年都在学,实践证明,这是符合文艺发展规律的。”

伉俪携手成陕西文坛中坚力量

1949年,贺抒玉随着西北文工二团来到了西安,二团并入了西北文工团,贺抒玉依然在创作组工作。新的环境,新的生活,需要她去熟悉,没有广阔的视野,孤陋寡闻是搞不成创作的。对工人,她不熟悉,对工矿企业,她不了解,于是她数次深入纺织厂和机器制造厂,还有玉门油矿。在深入生活的同时,一方面搜集创作素材;另一方面普及文化知识。当年在陕北时,她就教当地的农村妇女认字,后来那些妇女一边奶娃娃,一边在炕上写字,她深刻感到了她们对知识的渴望。而在她离开时,那些妇女为她还创作了信天游,后来她回忆这段往事,把这份感情都写在了她的文章《我的干姐妹》中。而在西安,她同样深入厂矿企业,和采访对象交朋友,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她说自己在用行动践行着《讲话》的精神。

李若冰是鲁迅文学院第一期毕业生,贺抒玉是第二期毕业生,在李若冰毕业,贺抒玉还没有开学的1953年5月,他俩在一间简陋的小屋匆匆举行了婚礼。“二老是怎么认识的?”听到记者的发问,贺抒玉笑了:“在延安时,他就是我的观众,就认识我。后来进了西安,我经常读到他的文章,他的笔名叫沙驼铃,我还觉得怪怪的。当时西安有舞会,我跳得很好,他也跳得不错,他总来找我跳舞,我就认识他了,但当时我们还没确定关系。再后来,我去蔡家坡深入生活,他放创作假,也追到了蔡家坡,就算确立关系了。”

然而,1953年他俩举行了婚礼后,蜜月还没过完就天各一方,李若冰奔赴西北戈壁沙漠,投入石油勘探者行列,而贺抒玉在京上鲁院。两年后,当夫妇二人再次见面时,他们的女儿已经一岁了。这种聚少离多的生活不断上演,李若冰扎根柴达木,贺抒玉从鲁院毕业后进入了省作协《延河》杂志社工作,也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他们文学上的成就不用赘述,总之,二人都成了陕西文坛的中坚力量。

2005年3月,李若冰与世长辞。在李若冰去世的当天下午,贺抒玉强忍悲痛,以顽强的毅力,写就一篇饱含深情的《送别若冰》:“若冰,我和儿女们千呼万唤,你怎么不答应,难道你真的离开了我们?我的心往下沉,我的心在猛烈地颤抖。若冰,莫非你去了遥远的柴达木,你的魂又去了大戈壁滩追寻勘探者的足迹?”这样的文字,让人心颤;这样的感情,让人倾羡!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乾县灵源镇孝义村村口现两具尸体 半个月已经14具尸体

    2012-04-19 13:34阅读

    陕西最年轻县长简历疑造假推算3岁半上学 官方称简历为真

    2012-04-15 13:59阅读

    清明节假期西安出动警力1700多人次,确保百姓文明出行

    2012-04-08 11:19阅读

    大石碾,一首遗忘了的民谣

    2012-03-10 08:48阅读

    暴走鞋科学健康的时尚品?专家建议每次穿不宜超过半个小时

    2012-03-05 15:18阅读

    陈仓镇工农村垃圾堆放点垃圾何时能运走?

    2012-02-11 20:33阅读

    西安年货市场现四亮点 吃喝玩新花样才有意思

    2012-01-12 13:59阅读

    映象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