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易俗社赶考经历
近日,为迎接易俗社百年华诞,《西安艺术》特别推出了“西安易俗社第十四期学生艺术人生专刊”,他们是易俗社1949年招收的一批学生(简称49级),也是易俗社百年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们的艺术人生。
李箴民害怕被辞退学戏很努力
招生期间,易俗社的大门里时常站着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看着眼前来“赶考”的与自己年岁相仿的男孩女孩们,他不禁想起自己的经历来。他出生于长安县一户贫苦人家,半年前,迫于生计,托人引荐来易俗社学戏。可是,老师们认为条件不理想,婉言谢绝了他的请求。回到家里,看着满面愁容的家人,他又返回了易俗社。他的小脸上那渴望的神情让老师顿生恻隐之心,答应先试一个月再说。学艺之门为他开启了一条窄缝,他欣喜,同时又不安,害怕被辞退,于是就格外努力,在著名演员路习易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并登台演出了《花亭相会》,观众称赞了,老师认可了,他这才真正留了下来。看着眼前这些同龄人,考取了的领到馒头兴高采烈,他也为之高兴,落榜的垂头丧气,他送上同情的目光,因为他深知,不到万不得已家长是不会送自己的孩子来学戏的。而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将被取名为李箴民,与这些考取的孩子一起成为易俗社第十四期学生,共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奋斗在这个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团体的舞台上。
王芷华“小跟班”打动“万人迷”
“娃呀,把戏演好了就能挣大钱!你看人家马振华!”怀着挣钱养家的愿望,怀着对“万人迷”马振华的敬仰和羡慕,一个瘦小的女孩走进了易俗社的大门。“你会啥?”负责招生的老师问道。女孩此前在离家不远处经常看马振华戏班的演出,也常往后台跑,一双明亮的眼睛始终随着马振华转,看他化妆,听他讲话,还特别注意到这个人在戏班里的待遇与别人不一样。终于有一天,马振华发现了这个小姑娘,一时来了兴致,教唱了她几句。这时,她就给老师唱了学会的那几句,老师说:“行,收了。”随后对带她来的邻居说:“回去给娃准备铺盖,再找个保人。”当这个后来取名王芷华的小女孩被邻居牵着小手走出易俗社大门的时候,只觉得心里暖暖的,她似乎看到了双亲欣慰的目光,看到弟妹们欢喜雀跃的样子。
惠妮华考上了就有饭吃了
“我要学戏!”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在穷困潦倒的家中,饥饿难耐,于是把听到的易俗社招生的消息告诉家人。在此之前,他考上了民立、惠文两所中学,可是无钱就读,辗转求助于舅父、姑母、表兄等亲戚,挨个下跪乞求,因为父亲有不良嗜好,亲戚们都不愿施以援手,男孩只能含泪回家。告借无门的他无奈终止了自己的求学之路,经人介绍在火车站一家小杂货铺当小工。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倒尿盆、扫地、烧水,店铺开门后就站在柜上接待同样是下苦力的穷顾客们,一两糖,一支烟,几张纸,活儿不累,但极为琐碎,营业时间又长,晚上还被来往的火车声吵得睡不着觉,不久就坚持不住了,经常在柜上打瞌睡。老板娘看着他瘦弱的、无精打采的样子,说:“娃,回去吧,过两年长大了你再来!”可是,回去又该怎么办?人口多,无收入,仅仅靠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拾柴、捡菜、挑煤核、和母亲一起钉扣子养不了这一家人啊!这时,易俗社招生的消息传入他耳中,自幼看过阎逢春、王秀兰的班社(蒲剧)以及建国社(秦腔)的演出,他动了学戏的念头。当考官冯杰三老师说“嗓子真好,收下”时,这个后来取名惠妮华的男孩那颗悬着的心这才放下:“有了吃的了!”
(特别鸣谢《西安艺术》友情提供资料)
辛亥革命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戏曲改良运动也在诸多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启蒙”着二十世纪的中华大地,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诞生的西安易俗社历经坎坷走过了三十七年之后,迈入公元一九四九年。在这一年的初夏,易俗社决定招收第十四期学生,并在编辑主任冯杰三先生的建议下,打破过去不培养女演员的惯例,招生对象男女不限。消息一出,立刻惊动四里八乡,西安市区及临近各县的人们纷纷携儿带女向易俗社的所在地——西安武庙街涌来。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