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秦之声》天天有好戏
《秦之声》栏目是陕西广播电视台一档大型以地方戏为主的综合性戏曲栏目,30多年来,《秦之声》从一个小小的栏目成长为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栏目,节目形式不断创新,在振兴秦腔和推广陕西地域文化方面做出了傲人的成绩。那么,2012年《秦之声》会有哪些新动向?记者采访了《秦之声》制片人王锐及相关导演为我们作了回顾与展望。
制片人王锐告诉记者,2012年《秦之声》在节目形式、赛制、内容,都将带给广大戏迷更多的惊喜。
“戏迷大叫板”参赛人数扩大
王锐介绍说,“戏迷大叫板”是《秦之声》精心推出的“招牌菜”,随着近两年,播出频次的增加,“天天大叫板”的节目形式,越来越赢得戏迷观众的青睐和追捧。“龙年大叫板”将扩大参赛人数,由每期的4人增加到6-8人。此外,地域上也将扩大到西北五省,这样戏迷参与的机会就更多。赛制将建立公开透明的戏迷分级制度,依级别参与节目,并定时公开公布。
关注选手的幕后故事
大叫板在环节的设计上,增加与戏迷的情感交流。比如去年做过的以打亲情牌的“夫妻大叫板”,“兄弟姐妹大叫板”等等,还有吸引行业戏迷的“学生大叫板”、“农民工大叫板”等等。节目中挖掘参赛选手的情感故事,家庭生活将是一大看点。
“轻秦腔”跟电视剧一样吸引人
王锐告诉记者,爱看大戏仍然是一些戏迷不变的情结,为了照顾这部分戏迷,《秦之声》每个周末都播放观众来信点播的名戏、本戏,但收视并不乐观。其一是剧目老化,演员单一,观众收视疲惫。最重要的一点,是与周内五天大叫板连不上。针对这一状况,《秦之声》推出了一套创新方案。创新秦腔剧目,编创百姓生活、市井民风、街头趣事等秦腔新戏。其次创新演剧形式,打造“轻秦腔”。摆脱传统舞台剧的制约,运用电视手段包装,观众像看电视剧一样看戏。另外,还将起用大叫板优秀选手出演新剧主角。
《秦之声》导演赵元告诉记者,2011年《秦之声》有许多辉煌时刻值得回顾,联手全国戏曲名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来回报广大戏迷观众。
感人陕西乡党大拜年
据赵元介绍,2011年元旦,《秦之声》多次派人赴京,走访在京的陕籍老领导、老干部,与秦腔名家的精彩唱腔融汇出感人的“陕西乡党大拜年”。这项活动在首都政界和文化界影响较大,让秦腔能在全国受到广泛关注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权威秦腔老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2011年3月,《秦之声》与中国戏曲表演学会联合举办了集权威与荣耀并存的“秦腔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活动,为当选的十五位秦腔老艺术家进行了颁奖。此外,2011年10月黄金周期间播出的“名家戏迷群英会”,以及“跨年大联欢”,名家与戏迷亲密接触,都是《秦之声》节目中的闪光点。
情真民生报道看三秦
《秦之声》下乡演出,一直是最受欢迎的亲民活动。赵元告诉记者,从2011年5月开始,《秦之声》参与了“民生报道看三秦”下乡慰问演出活动,组织了省内著名秦腔名家奔赴各地市,与当地戏迷同台演出,受到了各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文/本报记者 王小依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