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锁强将书法实践建立在文化深度之上
两年前,杨锁强教授“中国书法患了文化贫血症”的呼声,曾使书坛瞩目。
理论研究匮乏和文化储备不足,使当代书法步入“大跃进”式的无序发展之中,中国书坛呈现出整体性“文化贫血”症状。——杨锁强表达了作为一己书家的文化焦虑。
但前提是,他不是一个只说不练的伪把式,他有长期的临池经验,那些历史经典在他笔下被不断地分解组合。他强调以“古”破“古”,从古法里找到与现代对接的突破点,在共同认可的价值中,张扬个性却不乏节制。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传统与现代没有裂罅。
杨锁强走的是一条碑帖相融之路,他将篆、隶、行融合打通,在不同书体的创作中互为作用。从他高超的整合演绎能力可见,他一贯主张从“再现”到“表现”的美学思想,这无异于中国绘画的写实和写意之分,尽显古典哲学的思辩精神。
明末学者项穆在他所著的《书法雅言》中说,“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杨锁强书法艺术受其思想影响,追求一种“中和”之美,实乃和谐之美,这是由孔子的中庸哲学思想所派生出来的艺术观,成为他的书法底蕴和文化基础。他又推崇释家思想影响下的“书为心学”的书法观和道家思想的“道法自然”,认为书法是书家本体的心灵观照,应“入于法而出于法”,进入自由抒写状态,他的书法线条也就呈现出富有生命暗示的自修自遣和超然之气。
杨锁强教授继承了技道并进的书法思想,当众多书法家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游离抉择时,他也就具有了不随时俗的定力。
他深谙书法与文化史学,将自己的书法实践建立在文化深度之上。他所有的努力,无不维系于中国书法的传统性这一基础——他在传统中继承前人优秀技法和文化精神。横向地看,他的理论研究和书法实践,不单体现在技术高度和学术意义,更在于对中国书法的文化根性进行深究的文化意义。
杨锁强的父亲是著名山水画家杨禄魁先生。
杨禄魁先生是长安画派第二代山水画家群体的代表人物。他的山水图式和笔墨,高扬阳刚美学主张,流露出不可遏制的北方气度。
杨禄魁先生早年跟随赵望云、何海霞学画,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近年来,他注重从写生中提炼孕育,并用当代文化视野去重新发现,将中国山水画引入一派超常的力度与生机之中。他在中国画的继承和创新中,完成了一次正面强攻。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书画赖以生存的土壤就会流失。
——杨氏父子心有灵犀。
他们父子二人共同回答了“中国书画既坚持传统,又借古开今”的命题。(文/樊奎)
扩展阅读:
杨锁强,字任之,号涤云堂主。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书法系教授,书法史论与书法创作两个方向的硕士导师,ATHENSINSTITUTE FOR EDUCATIONANDRESEARCH学术委员,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学术委员,教育部《中国书法教育》副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安交通大学“书法鉴赏”精品课负责人。
主持及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陕西省社科基金等37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国家权威期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3部。获获国家级优秀论文特等奖、“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全国首届篆书作品展提名奖,西安交通大学艺术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各项奖励30余项。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内与国际大展中获奖。2009年12月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出席了在希腊雅典召开的第七届国际史学大会,并以 “On the Position of Cliff Inscriptions of Sutraof Northern Dynastiesin Chinese Caligraphy History”为题做了学术发言;2010年6月参加了在日本大阪召开的“The Asian Conference Artsand Humanities 2010”,以“The wisdomof Chinese Caligraphy Imagery”为题做了30分钟的专题学术报告。主张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上继承与发展中国书法,学术研究与书法创作并举,坚持不懈地走书法艺术学者化的道路。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