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优化课堂效果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这一理念的出发点,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因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朗读、体验、感悟,从而使学生学会阅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教师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利用音响、影像、动画等现代媒体,让学生想象并口述有关情景,展现课文情境、背景,创设氛围,往往能激起他们阅读并体验情感的欲望,进而引起他们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以及再创作,实现学生自主、独立地阅读,在阅读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文本的意义。如:在教学《一个村庄的故事》开始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个小村庄由美丽到毁灭的资料短片。然后,我对学生说:“为了拯救千万个美丽的村庄,不使它们重蹈覆辙,现在我们通过阅读课文进行调查,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小村庄的灾难?在阅读中一定要找到文字依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这样的诱发下,迫不及待地想阅读课文。这节课老师无需多讲,学生都学得主动,不仅能紧扣课文词句,而且能联想到自己的有关见闻,积极寻找家园被毁的根源,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引导设疑,读中释疑学生在阅读中,如果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求知欲,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就无法实现其自身的发展。在教学时,我一步步引导学生在自主尝试和合作探究中产生疑惑。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并不立即给予解答,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不但要默读、略读,而且要朗读、精读,尤其是要加强朗读,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使学生在朗读中掌握读音,读懂语意,读出语感,体验情感,释疑解惑,通过朗读丰富语言的积累,形成用心感悟的能力。
三、多向交流,平等对话新课程倡导师生、生生多向交流,倡导教师——学生——文本——作者——编者彼此之间的平等对话,这是使学生读懂课文、解决疑惑及提高教材使用效益的关键环节。重视这一环节,使学生获得对阅读文本的理性认识,他们才能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受到课文的美学熏陶和道德感染。教师不作过多讲解,而走下讲台,到学生小组中,与学生交往互动,引导学生阅读、挖掘教材深层内涵,激发学生主动与课文、老师对话,自觉地探究,在阅读的同时受到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
四、突出主体,张扬个性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语文阅读应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贯穿始终,即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重头戏”。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充分让学生读、写、思考、感悟、表达,是彰显学生主体,促进学生个性和创造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为此,一是要把阅读要求巧妙地变成鼓励性点拨,让学生感觉自己能够读出感受,通过阅读能够有新的发现,从而有信心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要把阅读探究的时间给学生,要耐心等待学生读出成果,不要让学生的自主探究走过场。三是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交流、展示读书笔记等。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发展。
汉中市汉台区铺镇中心小学何保键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