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有了脸谱博物馆
“明儿晚上有庙会,梳妆打扮去逛它,穿新衣,头戴花,擦脂抹粉去娘家……”
社火戏的锣鼓声指引我们找到陈仓区周原镇张谢村,热闹过后,暗灰色调的戏楼子恢复清冷,戏楼对面,是一座刚建起的脸谱博物馆。脸谱博物馆的建成是村里的新鲜事儿,村民们看完戏,三两成行,吆喝着:“走,到戏楼子对面看脸谱去。”
推开朱红漆木门,走进陈仓脸谱非物质遗产继承人张星的四合院内,可见院内集中建起的宝鸡社火脸谱博物馆、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火脸谱绘制技艺传习所、宝鸡民俗艺术工作室和百花馆四大展室。脸谱博物馆占地面积 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 400平方米,投资 60余万元。馆内除陈列各种脸谱外,还致力于脸谱绘画技艺传习、脸谱周边产品开发等,是独具创新性的中国首个脸谱博物馆。
集全国脸谱于一馆
馆内迎面照壁上,冯骥才先生用文字热情地招呼着:“来,亲近一下我们文化的根。”
在社火脸谱的主题博物馆里,可以看到中国脸谱源远流长的历史河流。龙山时期的冥玉泛着青光;仰韶时期,刻有脸谱图案的瓦当线条粗犷;北首岭时期的陶面面容凝重。馆藏马勺、梭子、簸箕、粮斗、扇面等各种材质上的脸谱图案,青海的牛毛毡上,四川变脸图谱上,耀州青花瓷上均有形态各异、寓意分明的脸谱图案。就连杭锦、风筝、蝴蝶翅膀等物件上也铺满脸谱元素,可谓一座脸谱文化大观园。
台湾阿里山的原住民艺术家巴苏雅听说张星要筹办脸谱博物馆,特地送来一件用阿里山石头雕刻的脸谱,意趣十足。
除过收集外地饱含脸谱元素的艺术品,张星将脸谱博物馆展览的重点放在了宝鸡本地的社火脸谱展示上。墙上挂满了插花脸谱、血脸谱、木锨脸谱等独具宝鸡特色的各式脸谱。民间流传下来的社火脸谱粉本是社火脸谱绘画的样本,是民间艺人的传家宝贝,张星绘制脸谱数十年来,走遍了宝鸡社火繁盛的村落,遍访民间艺人,搜集整理了散落在民间的珍贵脸谱粉本,其中一本民国脸谱粉本展示于馆内。粉本上,那些素线勾勒的独特纹路,仿佛与对面戏台上的水袖长歌遥相呼应,讲述着西府祖先的哀乐情仇。
马勺外的“时髦战略”
在社火脸谱博物馆内,一些“时髦物件”引起了观者的注意,印有社火脸谱图案的手机链、电话卡、户外杯、烟灰缸、笔筒等小巧的生活用品使年轻人眼前一亮。从宝鸡市渭滨区赶来的参观者小婷说:“脸谱衣贴贴在 T恤衫上很漂亮。”“它们是推广社火脸谱走近群众的宝贝。”张星认为,他在这些生活用品上印脸谱图案,是在尝试社火脸谱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使脸谱在传播传统民间艺术魅力的同时,更具有时代气息,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时髦物件”看到脸谱在新时代下的崭新生命力,让老古董焕发新光彩。
为了让陈仓脸谱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张星主动与杭州丝绸商谋求合作。张星负责拥有知识产权的脸谱图案设计,杭州商家批量生产,杭州丝巾上的脸谱图案大方、绚丽,艺术气息浓厚,颇受到杭州旅游者的喜爱。
张星还设计了一种脸谱书签,名曰“群英谱”书签,一套 6枚,脸谱主图为孙大圣、关公、包公等中国传统人物,勾画细致,设计文雅,很受读书人喜爱,如今已售出 2万多套。
待“时髦物件”开拓出一定的市场后,张星打算形成产业化生产,让脸谱图案不仅仅停留在马勺上,而是大大方方地融入现代生活,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让更多人了解宝鸡的社火脸谱,打造陈仓脸谱的闪亮名片。
“两只手”画特色脸谱
在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上,如何处理民间艺术本真性与市场出路方面的矛盾?张星通过宝鸡民俗艺术工作室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思路,即一手制作一些可传世的、保持艺术本真性的陈仓社火脸谱艺术品,另一手吸引村民参与,制作一批满足市场需求的社火脸谱工艺品。
在宝鸡民俗艺术工作室内,三名张谢村的巧手妇女正在马勺上勾描、染色,每天,工作室里都会生产出一批供给市场的脸谱工艺品。这些用于出售的脸谱工艺品在包装上格外用心,图案寓意吉祥,包装盒精美,配以精练文字介绍,打上“印象宝鸡”的宣传语,档次随之提升,购者如云。而且,一向在本地缺乏市场的民间工艺品,却对这里的马勺脸谱大开畅销之门,采访当日,就有近 40件精美脸谱作为本地会议礼品出售。
画好市场需要的工艺品,更要画好代代相传的民俗艺术品。张星说,紧扣当地民俗、保持艺术本真性是根本,创作一批艺术性强的马勺脸谱作品也是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有了精品才能在各大会展上打响宝鸡民间艺术的招牌,保证传承下来的东西不变味。日前,张星绘制的陈仓社火脸谱“花遇春”登上了国家税务总局印制的印花税票,这是对陈仓社火脸谱绘画艺术的高度肯定。“两只手”画脸谱,一手针对市场,一手抓牢艺术,这一矛盾的解决,既让民间艺人摆脱了清苦的生活,有余力创作精品,也让民间工艺品走到更多人身边。
孩子的动态传习所
与宝鸡社火脸谱博物馆的静态形式相比,隔壁的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火脸谱绘制技艺传习所则是动态的。
传习所内设置着一间间小隔档,房间里摆有各种西府民间工艺的制作模具和原料,不拘泥于脸谱,包括泥塑绘制、皮影刻制、木版年画、土织布、剪纸、麦草画、刺绣等西秦民间艺术皆聚集于此。这个动态传习所一方面用于宣传宝鸡民俗文化,参观者可以在这里亲手制作,体验生动的民俗文化,另一方面,作为孩子们学习本地民间艺术的活课堂,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火脸谱绘制技艺传习所与邻近的虢镇小学、张谢小学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小朋友们随时可以到传习所动手绘画脸谱,观看皮影戏表演,激发了孩子们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张星认为,从小培养他们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意识,这是传习所最重要的责任。日前,张星已经向省市相关文化单位提交了关于在传习所成立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的申报。
不久,这座免费开放的个人脸谱博物馆在展览、制作、销售民间工艺品之外,还将有计划地与一代代的西秦孩子面对面,建起传承、保护宝鸡民间艺术的桥梁。
当老戏楼子的社火戏唱起来的时候,孩子们会慢慢知道,戏台子上的一个个花脸人物是谁,他们都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西府故事……
记者陈亮 张琼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