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县瓦房口镇政府院子内干活工人安全保障堪忧
你的安全,谁记在心上?
近日,有群众反映, 柞水县瓦房口镇政府在其院子内建文化站大楼,十余名建筑工人无一佩戴安全帽,并站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四楼楼顶干活。不时有政府工作人员及办事群众在旁边经过,偶尔有建筑碎块从楼上砸落。
据周围村民讲,从一开始瓦房口镇政府大院内一直是这样施工的,政府工作人员从未出面制止过。
无资质工队施工
11月25日下午,记者采访了转包该工程的一位杨姓村民。据这位村民介绍,该工程是从别人手里承包过来的,并且和对方签订了合同。当记者问起对方属于哪一家公司,和他签合同的人叫啥时,这位村民半天也说不出来,只记得自己承包的工价是每平方米195元。
据该杨姓村民介绍,开始施工时,对方只和自己签订了两层楼的施工协议,他承包的是两层楼的主体工程。后来,工程临时又变更为四层,合同却一直没有更改。这位村民告诉记者,农村人建房,两层楼是不需要防护网的,现在要建四层,他们没有准备防护网,对方也没有提供,整座大楼施工就没有加装防护网。记者在工地上看到,七八个工人正在干活,都没有佩戴安全帽。对于瓦房口镇政府大院内这栋四层楼的建设总面积,这位杨姓村民表示,不清楚,只是说工程结束后按实际面积结算。
采访中,该村民坦承,自己属无资质施工队。
承包商身份成谜
施工队说不清承包商的情况,作为负责管理该项目具体实施的瓦房口镇政府,相关领导也不愿意说清其中内情,一些干部前后矛盾的说法令人生疑。
一位副镇长这样向记者解释:自己刚上任不久,也没有分管该项目,谁是承包商不清楚,之后却又说是一家有资质的公司承包的。
采访中,镇政府工作人员证实这座大楼是该镇的综合文化站项目,随后又证实文化站只占三、四两层,另外两层是镇标准化财政所项目。
一位财政所工作人员介绍:该楼一、二层为财政所用房,一楼设计为财政所业务大厅,具体投入资金以完工后结算为准。
“一、二楼是综合文化站项目,三、四楼是标准化财政所项目”。瓦房口镇党委侯书记却给出了不同的说法。
对于承包商的具体身份,侯书记也不愿意过多透露。采访中,侯书记强调瓦房口镇用地相对紧张,加上资金有限,只能把财政所和文化站建在一起,并且是建在镇政府大院内。
当记者提出,此种说法和财政所干部的介绍不一致时,侯书记却又改口:“到底哪一层给财政所用,哪一层做文化站现在还没有定下来。”
“你先忙你的事去吧。”就在记者继续向转包工程的杨姓村民了解情况时,侯书记直接支走了这位村民。
据了解,这两个项目资金都不足30万元,侯书记介绍还说,该工程建设是不需要通过招投标的。
是否真正方便群众
根据有关规定,国家对各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标准及功能设置有明确要求:建设用地由各乡镇无偿提供,乡镇文化站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文化站的功能设置,要以满足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为宗旨,一般要有不小于100平方米的综合活动室,80平方米左右的书报阅览室和50平方米左右的综合培训室及其他辅助用房;要求是单桩独院,有方便群众进出的通道,严禁建成宿办混合楼;每个乡镇文化站由中央补助20万元,省财政补助4万元,总投资24万元,超出部分由各乡镇自行负担。
瓦房口镇综合文化站,建在了财政所的楼上。从施工现场来看,即将竣工的大楼并没有为文化站设立专用通道,从该建筑结构来看,为方便周边群众的初衷又能实现多少?
就在记者即将离开之际,一位没戴安全帽的工人正站在三层楼的水泥围栏边,颤颤巍巍地向顶层的工友传递砖瓦,这座施工大楼没有安装任何防护网。而下边,刚开完会的政府工作人员川流不息,对此现象全都视若无睹。记者还注意到,瓦房口镇公租房建设工程也在政府院内紧张进行中,不戴安全帽,转包现象也同样存在。简陋的施工条件,淡薄的安全意识,层层的工程转包,都为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记者 薛辉 胡小宁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