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记文化中国发展报告 全方位展示陕西文化发展风貌
外地人尤其是自夸生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评论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真率的是:大喊大叫。但是,几百年来,秦腔却没有被淘汰或沉沦。这使多少人有大惑而不得其解。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
——贾平凹《秦腔》(贾平凹:陕西商洛人,著名作家。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坐落于西安市文艺路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和坐落于西一路的西安秦腔剧院,突然奇迹般地火了起来。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编剧陈彦一人创作了现代戏“三部曲”眉户剧《迟开的玫瑰》、秦腔《大树西迁》和《西京故事》,这些作品几乎获得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等所有国家级奖项,赢得了满堂彩。
着眼于秦腔艺术传承与发展的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资源整合重组、对接资本平台、塑造市场主体等措施组建起了国有文化企业,其创排的秦腔现代剧《柳河湾的新娘》也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该院也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
一系列荣誉和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它是陕西省深入实施“一把手工程”,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必然结果。
文化成为“一把手工程”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摆到了同等重要位置,纳入“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总体规划,把文化产业列入全省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中,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财政投入,从政策上给予支持。
在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开之初,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赵正永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将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亲力亲为,强力推动。自2009年以来,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达30次之多,省委、省政府及两办专题下发文件50多份。赵乐际就文化体制改革问题主持召开的会议就有15次之多,批示50多次。他还多次考察、专题听取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汇报;调研中他多次强调“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拖不得、也拖不起,必须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务求取得实质性进展”。赵正永也多次深入宣传思想文化系统进行调研,协调落实项目,解决问题,主持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在每次全省领导干部大会、省委全委会等重要会议上,省委都将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一项全局性重要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各级领导班子要切实负起责任、顾全大局、吃透政策、扑下身子、做好工作,确保改革顺利推进。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先后主持召开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达30多次,对改革方案、政策措施进行反复磋商,精雕细琢;同时要求全省各市都把文化体制改革摆上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加以推进。
2009年,陕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85.9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82%,增幅为25.5%。2011年上半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5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6%,占GDP比重达到3.02%,再创历史新高。
转企改制 带来活力
为贯彻落实中央部署,陕西强势推进,于今年上半年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任务。
2009年,省直属14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任务;2010年完成了市级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涉及192个文化单位、9674人,组建了84个公司。同年完成了市、县两级三局合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组建。今年7月,又完成了县级改革任务,相关的221家单位全部转制为企业。
三年三大步,以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为重点,省、市、县三级已全面完成中央规定的各项改革任务,走在了全国前列。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上,陕西省和西安市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为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巩固提高改革成果,省委、省政府针对全省文化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布局散的状况,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整合文化资源,先后组建了省属八大文化企业集团,并将陕西广电网络、电视产业集团、广播产业集团进行重新整合,着力打造陕西省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
体制的转变为文化企业带来了发展活力,各转制企业遵循企业发展规律,普遍建立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职工收入与绩效考核相挂钩的分配制度,激发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了企业的发展定位、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经过两年来的发展,各改制企业的经营收入均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
省文投公司2010年完成投资25亿元,实现收入8.2亿元;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经营收入5675万元,实现利润1289万元,资产总额达到38亿元。
省出版集团2010年销售6.4亿元,实现利润5306万元,同比增长84%;今年上半年经营收入同比增长93%,利润达3807万元,同比增长113%。
省新华发行集团2010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4.5亿元,实现利润2100万元,同比增长42.69%。
省演艺集团2010年各类演出1572场,主营业务收入1724万元,同比增长37%;今年上半年经营收入增长57%,利润增长10.7%。
省广电网络公司2010年经营收入达10.5亿元,利润达8000万元,同比增长14%;今年上半年经营收入同比增长20%,利润增长8.4%。
项目带动 培育特色
在文化产业发展上,陕西省积极寻求突破口,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培育壮大内容突出、特色鲜明、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区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关中民俗博物院、陕西华清池旅游公司等8家单位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着力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西安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入驻企业已达2000多家,西安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入驻企业也达36家。
与此同时,陕西省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着力塑造文化产业品牌。2009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指导意见》,为文化企业融资提供政策支持,有效地推动了银企合作,促成各类合作项目103个,涉及文化企业79家、金融机构60家,合作总金额达303.1亿元。同年6月,陕西省还搭建了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投融资新平台,组建了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该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5家全资公司、6家控股公司、3家参股公司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陕西省还积极助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大量的民营企业积极加入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了大唐西市、关中民俗博物院、西安印刷包装产业基地等一批优秀民营文化企业,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广阔前景。
专家点评:从文化大省走向文化强省
陕西的文化建设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以“长安画派”、“文学陕军”、“西部影视”、“三秦书风”等为重点,一批富有陕西特色、全国影响较大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电视剧《大秦帝国》、《胡杨女人》,纪录片《大秦岭》、《望长安》、《陕北启示录》等纷纷亮相央视,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火爆西安城,曲江文化景区、大明宫遗址公园、法门寺景区等纷纷对外开放。这些变化都来源于陕西近几年强力推动的文化体制改革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陕西原本就是一个文化大省,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站在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上,陕西人深知,不能辜负先人、愧对后人。所以,陕西人在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道路上,一步步,走得特别扎实,特别稳当。
改革的目的是发展,陕西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取得了明显成效。近三年,陕西文化产业增势强劲,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6%,2010年达到285.96亿元。建成了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8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有20个县进入全国文化先进县行列。陕西文化的影响力在进一步增强。
发展中的陕西充满着新的憧憬和期待,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3700万三秦儿女的共同愿望。作为一名陕西人,作为一名文化人,我对陕西建成文化强省充满信心。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文联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 赵季平)
文化发展足迹
●2005年6月,省委、省政府出台《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
●2005年12月,陕西新华发行集团组建。
●2006年6月,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召开,文化体制改革开始试点。
●2006年11月,陕西广电网络股份公司实现整体上市。
●2007年5月,陕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目标。
●2007年6月,《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启动实施陕西省重大文艺精品工程。
●2007年8月,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成为全国首批命名的文化产业示范区。
●2007年12月,陕西出版集团组建。
●2008年3月,《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创作资助办法》出台,首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正式启动。
●2008年12月,陕西省文化产业统计监测工作启动。
●2009年5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加快推进省直文化单位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及配套文件。陕西文化产业投资集团、陕西演艺集团、陕西广播产业集团、陕西电视产业集团相继组建,省级经营性文化单位体制改革完成。
●2009年9月,省政府办公厅出台《金融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指导意见》。
●2010年年底,全省市级文化体制改革及区县文化综合执法机构组建全面完成。
●2010年12月,陕西省委宣传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全省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2011年1月,中宣部向全国推广陕西经验和做法。
●以参与中央新闻单位编辑记者延安行活动为契机,以2011年3月在延安举行示范实践活动为标志,陕西新闻战线在全国率先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2011年7月,全省县级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完成。
●2011年8月,陕西广播电台和陕西电视台整合为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广电网络产业集团组建。
●2011年9月,《陕西省十二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出台。
总结报道:
从10月11日起,光明日报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文化中国发展报告》,到11月17日结束,共介绍了32个省(区、市)在推动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成效、新经验。系列报道图文并茂,集中、生动、全面、客观地展现全国各地文化发展亮点,展示了它们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宝贵经验。
甫一推出,《文化中国发展报告》就受到了读者的高度关注和专家学者的热切肯定。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不但自己一期不落地看这个系列报道,还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同事和学生、各地文化产业负责部门的领导。
“这是一朵朵灿烂的文化之花”
《文化中国发展报告》以独特的传播视角,浓郁的地方特色,精彩的内容版式,为读者铺开了一幅幅祖国各地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尹韵公非常喜欢这些报道,他说:“这是一朵朵灿烂的文化之花,散发出一个泱泱大国引人入胜的文化气息。”
很多专家称赞系列报道创意新颖、策划高妙。报道生动展示了各地文化发展的长处、经验和特色,对当地的文化资源、文化发展亮点做了很好的描述,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颐武教授认为,报道“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范周评价,系列报道各个栏目在轻与重的结合、全面与片断的结合、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上做得非常好,体现了鲜明的策划意识和深厚的编排功底;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明华称赞系列报道:“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策划。”
系列报道贴近读者需求,厚重而鲜活的内容获得了专家的肯定。《文化中国发展报告》主打文章全面、厚重,“专家点评”画龙点睛、引人思考,大事记和“数字与事实”清晰客观、一目了然,“此情此景”充满趣味,以小见大……范周评价,系列报道在内容上擅长用小镜头反映大问题,文章有历史的纵深感、时代的鲜活感,非常吸引人;尹韵公特别欣赏系列报道突出各地文化亮点的做法,他说:“报道里有历史要素,如山西平遥;有地方文化特色,如湖湘文化;有文化人物,主要是现代人物,有时代特色。”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李道新对“领军人物”这个栏目印象深刻,他说:“上海篇介绍的领军人物是廖昌永和黄豆豆,他们都不是明显的‘官’,这很有特点。”
《文化中国发展报告》的版式设计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范周每次拿到报纸都不忘欣赏一下系列报道的版面,“图文并茂,美观大气,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他说。
“你们对文化发展做了自己的贡献”
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改善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七届六中全会高瞻远瞩,提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专家认为,光明日报在六中全会前后推出《文化中国发展报告》,拿出如此大的篇幅、如此重要的版面全景式地报道全国各个省市区的文化发展,与时代强音共振,体现了主流媒体的高度的文化自觉,“非常必要,非常及时,非常有价值”。
通过这个系列报道,人们可以对全国文化发展的状况,包括发展的路径得到一个整体和全面的把握。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市政协常委毛时安认为,系列报道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浓缩的“文化中国”;范周将系列报道认真收集、汇总:“这是我们研究各省市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最佳样本。”李道新建议适当调整、充实系列报道并结集出版,作为人们了解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指南。
媒体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也是为全社会建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的过程。主流媒体承担着宣扬民族文化、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巩固壮大舆论阵地的重大使命。党报的文化宣传报道对在全社会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起着特殊的作用,这要求党报在文化报道上更加贴近群众,亲近普通读者,增强报道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文化中国发展报告》系列报道紧密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集中展示各地文化发展的亮点和经验,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局局长张爱华说:“看了非常解渴。”他表示,光明日报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沉下身去调查采写,刊发了很多像《文化中国发展报告》这样精彩的报道,为文化工作者借鉴各地的经验和思索,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张颐武认为,《文化中国发展报告》对各地文化资源做了一次整合,留下了一个各地文化的荟萃,传承了文化,积累了知识,对文化发展以后怎么走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体现了主流媒体的社会公器作用。他说:“光明日报提供了一个平台,介绍了各地的新经验、新做法,对文化发展做了自己的贡献。”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