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节约 守红线 惠民生建设人民满意城市
土地资源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十一五”期间,我市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聚、提高土地产出和利用效率、建立激励机制和问责机制等举措,使我市五大主导产业经济构架和“五区一港两基地”的发展平台日趋成型,在保护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破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为推动西安加快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国进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新的发展阶段,西安市也步入加快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人民满意城市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土地管理面临着时代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成为新形势下土地管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成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促进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途径。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摆脱过去过分依靠消耗土地资源发展经济的模式,围绕“十二五”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深入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正确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关系,依法依规管好用好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保障民生维护权益。
一要以“促节约”为手段,加快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西安市的基本市情和特定发展阶段决定了西安市未来用地形势更加严峻,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依靠“投资拉动、资源投入、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过度消耗和低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因此,我们要由粗放式利用资源向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转变,通过约束用地需求倒逼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坚持有保有压,不断深化土地供应和利用方式改革,优先保障“五区一港两基地”和五大主导产业用地,最大限度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千方百计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严格防止闲置土地。要不断创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机制,探索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责任机制、考核机制、用地全程监管机制,积极完成单位GDP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评价考核,实现土地利用节约集约化,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要以“守红线”为硬任务,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守住18 亿亩耕地红线,是科学发展的底线,是我们必须坚守的“生命线”,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当前,耕地保护工作已由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管理转变,坚持数质并重,在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上下工夫,为稳定粮食生产奠定坚实基础。保护耕地是中央赋予地方政府的神圣职责,我们一定要层层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完善责任目标考核制度,积极探索建立耕地保护的激励机制,严格控制对耕地的占用,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快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确保西安市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有增长、质量有提高、产能有增加、生态有改善。
三要以“惠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调整理顺土地利益关系。土地管理“惠民生”,要求我们始终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切实保障民生工程和农民合理用地需求;要求我们始终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突出位置,突出解决土地征收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我们必须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拓展安置途径,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积极落实国务院房地产调控政策,科学编制和实施房地产用地供应计划,确保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自住性中小套型商品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在城中村改造项目储备用地中按综合用地10%的比例配建公租房”的规定,健全优先保障民生工程、保障性住房的供地机制,提高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建设用地的比例,实现我市今年新开工230万平方米安置房、18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26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和70万平方米公租房项目用地应保尽保。
土地是万物生存之源、立国富民之本,承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纪念第21个全国“土地日”,除了表达我们对大地母亲的殷殷情怀,同时也希望藉此唤醒全社会的土地意识,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坚守耕地红线,保障和改善民生,营造倍加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良好氛围。“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推动西安加快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人民满意城市,为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和谐、美好、可持续发展的家园不懈努力!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