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播发通稿报道西安生态建设成就 “八水绕长安”正在西安重
新华社西安6月10日电(记者 李勇 冯国)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园月余,已吸引中外游客300多万人次,很多游人都对西安的优美环境留下了深刻印象。西安市市长陈宝根说,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西安的生态环境逐步好转,绿色开始成为这座千年古城的主色调,“八水绕长安”的历史胜景正在重现。
“八水绕长安”是对13朝古都长安的美誉,源出于两千多年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关于长安的“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的描写,到唐长安引清明渠、龙首渠等入城出现山水园林荟萃景观时,遂成为盛唐长安的专指。其“八水”主要指在西安周边的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
西安历史上曾是“天府”之地,陆海丰绕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周秦汉唐文明,但古代帝王大修陵墓和宫殿之风,让其周边生态深受重创。上世纪90年代,西安竟出现“水荒”,过度开采地下水甚至导致大雁塔出现倾斜。
西安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曾造成周围8条河流中7条受到污染,其中受污染最严重的是浐河和灞河。在浐灞生态区成立前,西安东郊的纺织工业区工业污水和60万人口的生活污水几乎直排浐河、灞河。
而就是在这曾经污染最严重的浐河、灞河边,一场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世界园艺博览会正在盛装上演。如今的浐河、灞河边,高楼与万亩水面和万亩湿地相伴,体现着“花绿水”交相辉映的生态之美,也使人感到城市建设者们正在努力恢复“八水绕长安”的美景。
西安世园会执委会副主任王军介绍,让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世园会的主题,也是西安市多年治水的实践。按照“大水兴市,小水富民”的原则,西安市大力实施“大水”工程,重构城市水系。先后建成了一大批生态基础设施项目,将秦岭水系引至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兴庆湖、护城河、团结水库等,形成连续串联运行模式,使涓涓细流穿城而过,让一批“生态灾区变成生态新区”,变“八水”绕城为“八水”进城。
西安市水务局局长杨立说,在保护古城和建设新区的过程中,西安还恢复再造了广运潭、曲江南湖、曲江流饮等历史文化景观,全面启动了渭河城市段22.2公里综合治理工程。不久,“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昆明湖、南有唐城曲江池、北有汉城团结库、中有明清护城河”的水系新格局,将使西安成为拥有“大水面”的西部山水之城。
最新数据显示,西安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圆满完成了各项生态环保目标任务。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建成各种生态水面4.5万亩,主要7条河流建设防护林带,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4.99%,人均公共绿地9.34平方米。由于城市生态功能得到很大提升,西安去年5月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年底又获得了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称号。西安,已成为一个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新型都市。
为巩固“八水”进城的成果,实现西安城区向外发展的生态需要,西安市还制定了生态环境年度工作目标,加大控制污染、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全力实施“碧水蓝天工程”。
西安市环保局局长罗亚民说,近5年来西安市新建立12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94.6万吨/日,累计关闭、拆除造纸企业45家,城区6900多家餐饮单位全部使用了清洁燃料。据测算,仅煤烟治理每年就减排二氧化硫排放量3万余吨。
西安的生态努力也得到了外界的响应,世界银行、欧盟等国际组织纷纷施以援手。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说,以生态立区的浐灞生态区2004年成为西安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决策,由其开启了“承古开新”的西安精神,让世园会见证了浐灞生态新城的崛起。作为城市的重要生态补偿区,原来“垃圾围城”的浐灞如今正成为市民踏青嬉水的生态新城。
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主席杜克·法博说,世园会在浐灞举办是对西安生态改善的肯定。如今,这里展现了自然的力量和生命之美。它将告诉我们,人类如果还想一代代在地球上生活下去,就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像马可·波罗把繁盛的古老中国呈现给了西方,西安世园会也将把现代西安推向全世界。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